海峡恋歌
2016-05-14秦云霞
摘 要:《云水谣》讲述了主人公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跨越海峡、历经六十年时代变迁却至死不渝的动人爱情故事。电影叙事风格缜密严谨,将海峡恋歌抒写得淋漓尽致,故事情节构思上独特动人。此外,影片流畅地运用多种电影语言,描绘出更加唯美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爱情画面,将爱情的真谛阐释得淋漓尽致,为电影内容叙事的意义升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该电影是一部艺术造诣很高的作品,值得观众反思。
关键词:《云水谣》 叙事风格 电影语言 情节构思
《云水谣》是一部根据作家张克辉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而成的爱情片,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时代大动荡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电影叙事风格缜密严谨、情节构思独特动人,并且流畅地运用了多种电影语言,描绘出更加唯美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爱情画面,给我们完美展现了横跨海峡两岸、近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电影带给我们关于爱情的反思也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
一、缜密严谨的叙事风格
电影的叙事结构缜密严谨。主线是陈秋水和王碧云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大胆采用插叙的手法来讲述,对重要情节进行解构,让观影者自己去拼接和接受。
通过王碧云的侄女王晓芮,这个典型的浮躁“漂一代”的背包旅行族的视线,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迷惑的人物情感慢慢剖析开来,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在叙述陈秋水与王碧云、陈秋水与王金娣的爱情经历时,晓芮采用了“全知视角”。在叙述王碧云现在的生活时,晓芮运用了“局限视点”。因此晓芮带着对姑妈爱情故事的好奇和困惑,开始一场探寻爱情真相的旅程。探寻的过程和年迈的王碧云的生活“同时叙述”,既展现了纯真的爱情,也对最后的女主人公的态度做出了交代。可以说,那个奔波寻找的晓芮其实就代表了观众本身,观众的视线始终跟随着她的脚步,去探寻、去发现。导演运用这样的叙事手法,无疑会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这一传奇式的爱情故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另外,导演围绕的主线侧生出两条副线,分别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别离之后各自的两段爱情故事。
第一条副线,陈秋水因参加左翼游行抗议活动被通缉,被逼无奈离开台湾,辗转大陆成为一名战地医生,结识了卫生员王金娣,并被王无微不至的真情打动,两人终成眷属,生下儿子陈昆仑,为谜底的解开埋下了引子。
第二条副线,在同一时间的不同时空下,王碧云选择了孤独的守望,一边守护诺言,对陈母悉心照顾,拒绝了薛子路的追求;一边竭尽全力托付他人不懈地追寻心爱之人的下落。苦苦等待,终身未嫁。
这两条副线对电影的主线起到了烘托的作用。电影以一种苍茫辽阔的历史时空容纳了三个不朽的爱情,成功把握了复杂的时空结构,并以探索求知式的角度,情节紧凑自然,牵引着观众领略了真正的爱情。
二、独特动人的情节构思
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情节当属陈秋水在西藏听到王碧云名字的那一幕:如同当年王碧云来到西螺一般激动,只是与那时矫健敏捷的身影不同,陈秋水的腿脚已被冻伤,步履不便。陈想快点见到爱人而大步蹒跚,眼神里充满了焦灼、期待、盼望、喜悦,心弦被耳边的“王碧云”撩动,荡起激烈的震颤。一番苦苦的搜寻过后,终于在晾晒的洁白的床单上旁,看到了朝思暮盼的身影,他的夙愿即将得到实现。乐调的配合,使得观众压抑于心中的情感和演员的感情一同迸发出来。然而,画面再切换的时候,我们看见的是因为缺氧而倒在陈怀里的王金娣。这之间,陈的失落、沮丧,甚至懊恼、绝望,如同心海里回荡着爱情陨落的声音,这声音并没有咆哮出心头,他将爱埋藏在最深的心底。
王金娣追求爱情时的真情和勇气,让陈秋水很难不为之所动。朝鲜战争结束后,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习的陈将被派去援藏,因心疼陈的冻伤,王欲向上级提出抗议,被陈拦下。金娣苦留不住后,不顾父母反对,从上海赴藏追随陈,并将名字改为王碧云,希望能代替王碧云照顾陈,陈为王金娣的真情所打动,两人结为夫妇。这是一个勇敢、坚强,为爱敢放下一切的女孩,她终于收获她想要的爱,以王碧云的名义。
薛子路对王碧云的爱,没有加入时代的家国情怀,但却是默默潜涌、细致入微的。“她等一个永远等不到的人,我一定还有机会。”这也是一场没有答案的坚守,从年少时手捧一朵花,到中年时的手捧一束花,守候在所爱之人的窗口,只为“看一眼就好”。即使知道她爱的不是他,他还是会为她的爱情跑腿送信,帮助寻找陈秋水的下落,也会在王碧云冒雨跑出去时,心疼怜惜地说:“外面在下雨……腿……腿不要淋雨。”他的爱令人心生幽怨和叹息。
不管是陈秋水、王碧云,还是王金娣、薛子路,他们爱得坚决、纯粹。这种爱情精神使“现在的年轻人即便不会身体力行像剧中主人公那样做,但一定对这样的爱情心存一份尊敬,心存一份敬仰。”[3]
三、多种电影语言的运用
多种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影片的叙事跨越多个时空背景,多条线索情节同时推进,使得电影能够自然流畅地表达,展现了导演娴熟的电影语言表达功力。
第一,长镜头的运用。电影开头以几乎完美的3分钟10秒的长镜头,使得观众跟着镜头一起走街串巷:潮湿而昏暗的街道、街头的小贩、国民党士兵、极富闽南特色的布袋戏、孩童的嬉戏追打、旧台湾式婚礼,等等。从平凡日常的市井风情,勾勒出解放后台湾的民生百态,细腻地描绘出男女主人公爱恋的发生地。“在一种不疾不徐的优雅节奏中平静地向大家娓娓道来,为整个故事的渐起提供了一种期待,使观者的情绪慢慢生发,宛如中国古典的长卷画面,看似质朴但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1]
第二,特效场面的制作。电影的特效制作场面较多:片头陈秋水在风雨中离台在海上漂浮的画面、雪崩的场面、片尾雄鹰飞跃长空的镜头。雪崩的画面制作,将人面对自然,面对死亡的无助、无奈生动地表达出来,让爱情充满了悲凄的遗憾。同时,使得故事的叙述更加具有表现力。最精彩的特效制作当属片尾雄鹰飞跃长空的镜头。这个镜头从陈秋水的墓碑前拉起,骤然升空,穿过云层缭绕,飞跃珠峰,全景俯览我国版图,台湾和大陆同时映入眼帘,镜头定格在这一幕,俯瞰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雄浑的音乐奏响,电影落幕。这一镜头既回答了片头晓芮的提问“把相爱的人隔开的是什么”,也契合电影的主旋律意指,有力地宣扬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寓意。
第三,光影色彩的语言表达。色彩对比有强调凸显的作用,表现人物激烈的情绪变化,让影片的形式更加生动、更具有感染力,为情节叙事的意义升华提供了辅助作用。影片中的色彩语言运用最典型的当属这一全景镜头:得知等待一生的恋人已逝,老年王碧云面对着自己创作的一幅被染红的雪山油画陷入沉思。“油画中的红色被凸显,王碧云的颜色保持不变,而其他空间全部变为深灰色,显示出对空间的抽离、王碧云与雪山/陈秋水/祖国间无言却激烈的对话。”[2]相较于其他文艺片采用口述表现人物情感变化这一单薄的表达方式,色彩对比的语言表达,将激烈的人物情感通过画面中色彩的强烈对比迸发出来,在静默中扩大了情感描述的张力。
注释:
[1]徐欣:《<云水谣>开篇长镜的后期合成制作》,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第131页。
[2]陈旭光,苏涛主编:《电影课·上:经典华语片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465页。
[3]徐林正:《从<张思德>到<云水谣>——导演尹力访谈》,大众电影,2006年,第21期,第15页。
(秦云霞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南通大学管子文化研究所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