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2016-05-14庞红梅
庞红梅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2016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学科的测试卷为例,说明无论是高考还是学业水平测试,命题者已经在引导一线老师们重视“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关键词: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知识迁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8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lO.3969/j.issn.1008—0546.2016.07.029
随着2016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落下帷幕,网上段子不断,不少老师和学生断了4A的梦想。仔细做了一遍化学试卷,不禁喜欢上了这份试卷。说实在的,这些年来学测考试引领着老师们进行应试教育,高一的教学几乎全是语数外的天地,小学科尤其化学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视线,教学主阵地放在最后三个月的冲刺上,语数外全面停课,反复默写,反复背诵,最后冲A灭D,一举突破。很多老师在喊,给我这点时间,学生又不重视,我只能应试。对这样的说法,我不苟同,无论时间多紧,我始终努力教给学生方法,始终在努力改变探索新的东西。因为我始终坚信,知识是会忘记的,方法学会了,能力培养出来了,多少知识都不是问题。
今年我在高一教学,参加了高二最后一个月冲A的辅导,而高一的化学课因为人手不够被减为两课时,每年就是这样拆东墙补西墙,可是今年冲A的形势与往年相比却一片严峻,因为试卷太“难”,主要难在25题、26题前两空的非常规。这样题型的出现是预料中的,在2008年江苏高考中不再出现元机推断题,因为无机推断已经考到了尽头,没有新意了,题目本身也不太符合化学新课程的要求,学测完全沿袭了江苏高考元机推断题,也已经考到了尽头,若是想摆脱应试教育就必须要改革了,相信很多老师都看到了这一点。拿到第一套模拟卷“盐城学测一模卷”时,已经感觉到了与以往的不同,感觉没有学过的方程式的书写必将成为今年的题型,回忆05-07年高考也能感觉到无机推断可能有较大变化,因为从这几年学测题目可以看出,26题已经再走高考题前几年的路了,所以冲A备课中与往年相比加入了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但一定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样的思维能力是高一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没有了高考,只有学测的应试,老师们都已经淡化了这样的能力的培养。
学测题目的变化让我的感觉就是:出题组已经在思考“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这个词语了。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化学信息素养,化学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素养、化学思维素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是这样的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很多老师的教学改变并不大,尤其在江苏,高考选考化学的学生已经日趋减少,学测更趋向于应试教育,而高考是指挥棒,指引着老师的教学,这样题目的出现让老师们意识到化学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高一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先来看江苏学测化学试卷25题:
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与反应条件已略去)。A是常见的非金属固体单质,F是紫红色的金属单质,B、c是常见的强酸,D、G、I是常见的气体,D与I的组成元素相同,且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I的大16。E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电子式为
(2)H的化学式为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
。
这道题很多中等学生只能拿1分,而原本是可以拿到6分的。原因是硫和硝酸的反应没有学过,学生就是想到也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们回归课本与硝酸相关的内容。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第四章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一节中关于硫酸性质安排了碳和浓硫酸反应的教学,对于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有这样一句话:当硝酸与金属或非金属(如碳、硫等)及某些有机物(如松节油、锯末等)反应时,反应物或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所得到的产物也不同,硝酸中+5价的氮得到电子,被还原成较低价的氮的化合物。
这段内容在教学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因为学测中从来没考过,在我们的学案,是有硝酸和碳、硫反应的教学内容的,2013届高一时是进行了教学的,2014届和2015届由于改成2可是并未进行教学。即便进行了教学,最后复习中也不会当作重点来复习。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也被很多老师淡化了,直接教学生死记硬背。所以我们该教的并不一定是这个反应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是培养学生学科的素养、学习方法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培养的,是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实践中、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的。
这段内容的教学可以简单设计为:根据碳和浓硫酸的反应思考稀硝酸与碳、硫反应的产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是浓硝酸有什么不同?
碳与稀硝酸的反应应该比较容易,而硫与稀硝酸的反应学生会写出二氧化硫,因为学生还不能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的知识迁移到这儿,并且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的教学在没有化学高考班的学校也是被弱化的。需要从二氧化硫与氯气的反应迁移过来。所以这个方程式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放在无机推断题中,学生没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是不容易推断出来的。但即使没有这段内容的教学学生也应该可以结合题目的信息推断出来。因为常见强酸只有3个,A又是固体单质,所以没有这段内容教学就对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即便推断出来,若老师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教学,学生也很难写出对应的两个方程式。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各种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做准备,而不是只教知识,应付考试。
再来看26题的第一空和第二空:
亚硫酸钠在印染、造纸等众多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小组用Na2CO3溶液吸收SO2制备Na2SO3。其实验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可知,向Na2CO3溶液通人SO2的过程中,溶液中有关组分的质量分数变化如下图所示。
(1)右图中曲线2表示的组分为
(填化学式)。
(2)实验时,“反应Ⅱ”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在以往的题型中,这两空一般为送分题,但在这道题中又违背了常规,没有靠常见的实验操作等常见知识点,而是彻底的物质之间的反应,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迁移能力是很难得分的。
这道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是碳酸钠和盐酸的分步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需要将这两个知识点进行迁移和综合应用。但是这两个知识点本身就是难点,学生能理解清楚就不易了,要迁移并且应用就更难了。所以这样的知识迁移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需要反复实践的,不可能依靠最后的大强度冲刺达到目的。
希望2016年江苏学测的试卷让我们改变应试教育的思想,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不再是空话,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使新课程目标得到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