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以境激情初探

2016-05-14周耀文梁敏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激趣空白处质疑

周耀文 梁敏英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恰当的情境,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设情境;激趣;质疑;空白处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熏陶感染的作用。”因此,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朗读、品读、表达等多方面的训练,并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整体感知时——入境激趣

1. 情感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它是人对客观现实一种反映形式。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既起推动的作用,也起阻碍的作用,而积极的情感在教学中起推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在整体感知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

2. 情境的创设

首先应根据课文内容,从具体的整体情境出发,决定情境的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如语言描述、图画表现、音乐渲染等,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积极的情感。

如《小珊迪》一课的导入:

师: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然后让学生说说唱了什么内容?

生: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

师:是啊,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们过着多么幸福的生活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世界的劳动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小珊迪》!

这个片断是用歌颂现在美好生活的歌曲和教师低沉、压抑的暗示性语言相比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情引起关注,激发情感,使之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为加深其内心感受和体验做好准备。

3. 以境激趣

如在广东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中,梁雪霞教师执教《坐井观天》一课的导入: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

师: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呱呱叫的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起来落在井沿上)。(戛然而止)

生:(迫不及待)老师,接着呢?

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

学生迅速翻开课本读起来。

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加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在这时候却“戛然而止”。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了激发,自然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感悟自得,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二、质疑探究处——以境解疑

1. 妙设情境

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巧妙设置情境,通过具体情境的作用,学生容易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产生。这样,我们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个性感受和独特体验中释疑解难,学生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2. 以境解疑

上面是词语教学问题的解决。那么,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又是如何在情境的运用中得以有效地突破和解决呢?《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由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组成。第一次对话较容易理解,学生一读就懂,理解后两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

师:(指导学生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大会堂)说说不用卷纸筒与用卷起纸筒看到的大会堂有什么不同?

生:不用卷纸筒看到的大会堂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大会堂很小。

……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通过实验演示创设“青蛙在井底看天,视线被井所局限”这个情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为后面理解寓言作了铺垫。

三、自读质疑——提升能力

1. 自读质疑

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的反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人有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没有学生的质疑,作为教师的“解惑”又何以知道学生究竟钻到哪个迷宫,需要指导呢?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2. 读中解疑

教者要善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体验、经历感受知识的形成。学生的讨论源于书本,又敢于跳出书本。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我总结,提升语文能力

四、文本空白处——拓境悟得

1. 挖掘空白处

“文本”指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即阅读材料。文本留有的空白,无非是让读者去揣摩填补,以表现难以言尽的情思,或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出文本的“含蓄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对文本的空白加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

如《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在第三个环节“讲述故事,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和续编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再造想象,填补和丰满了课文的空的处。如:在续编孔子听了两个孩子的话后会说些什么?

2. 拓境悟得

有的学生说:“我想孔子会说‘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说‘虽然人们都说我是博览群书的人,可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呀,所以我也要回家找资料来补充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日臻完善”。

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丰富了课文的内蕴,更让学生学习的情感体现出来。

五、体验内化时——现境动情

1. 发现情境

在学生已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鉴赏和感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绘画展示和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

如《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你就是现代的李白,请用现代的语言把这首诗的内容描述出来。

生:(略)

师:我们来采访一下现代的叶绍翁:你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2. 感悟情境

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了诗中的内容,其内心的体验也得以深化。学生体验到:山川的气势,天门山好像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中奔涌而出,我坐在小船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而来,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观……学生的情绪热烈,印象深刻。

六、情境交融时——情理交融

1. 情境中体现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就情绪、感情而言,人们不仅认识事物,而且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一定的态度,体验着某一情感。它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并伴随着机体的生理变化。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鲜明特点的个性目标,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不难想象,没有情感的语文课肯定是死气沉沉。教师必须采取策略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让理性和语言伴随着感情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2. 情感融入情境中

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笔者抓住了阮恒献血前、献血时的动作和神情的句子。首先让学生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交流,让学生说出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接着,让学生都明白到“颤抖”一词,说明了小男孩心里十分害怕。“放”“举”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说明了男孩心里害怕,又想救姑娘,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里特别矛盾。但最终还是决定救小姑娘。这体现了他美好的心灵。再从男孩的回答中知道,他害怕献血的原因是以为自己会死的,但他仍坚持为小姑娘献血。笔者问到(1)从这件事中更体会到什么?(2)假如你当时在场的话,你会对阮恒说些什么?这样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扎根了阮恒这无私奉献的精神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事物,而且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一定的态度,体验着某一情感。他们的情感受融入了情境中,让语文教育充满了活力。

以上是在阅读教学中善用情境激发情感的一些体会。在具体的教学中,坚持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亲密、友谊的师生关系,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激发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激趣空白处质疑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创意美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 导思 引探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思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脑力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