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驰电掣的力度美
2016-05-14潘朝阳胡国钦
潘朝阳 胡国钦
多年来,我很少写摄影评论了。不久前,潘朝阳同志冒着36℃的高温,送来一组《龙舟夜赛》新作,请我动笔雅正。我看后的第一印象是,龙舟赛的片子鲜有这样的表现形式,画面主体有风驰电掣的强烈力度感,而陪体则是流光溢彩的抽象线条符号,颇有新意,于是欣然接受了。
摄影艺术的特点,是把现实世界流动的物象定格下来,成为静止的画面。
现实世界永远是流动变化的;摄影作品的画面是固定不变的。
170多年来,人们为了使摄影画面动起来,无所不用其极。超现实主义摄影大师哈里斯曼创作的《原子达利》,为了表现物体失重,像原子、质子在时空中悬浮,他让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画板上跳起来,同时抛物、泼水、丢猫,经过二十多次的反复拍摄,完成的《原子达利》,真是动感十足,然而完全是导演的。
上世纪后半叶,那还是胶片时代,《人民中国》摄影记者刘世昭,用慢门把九寨沟归来的羊群拍活了。在《归来的羊群》这幅作品中,我们仿佛看到牧羊人带着羊群在木板桥上,“谈笑凯歌还”的生动画面。这幅作品启发人们,要使摄影作品中的主体形象在画面上富于动感,除了用“追随法”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还有探索的广阔空间,慢门技法,就是一例。
我们的时代,是个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摄影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现代科技发展,数字化技术,促进摄影由传统的胶片时代,走向数字摄影新时代。数码摄影,比起胶片摄影无论在传递信息,还是摄影的审美创造上,都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精准、神速的特点。这是时代的天恩,科技的馈赠。
在促进摄影的主体在画面上动起来方面,由于数码摄影的感光度,比起胶片摄影有极大的提高,现在我们拍摄动感照片,不仅在白天,即使在夜晚,也可以拍出好照片。《龙舟夜赛》就是一次实验性的尝试,探索性的实践。
朝阳同志的这组照片,有一个共同的立意,那就是:凝心聚力,追梦争先。据作者介绍,这组照片都是一次性拍出来的,而不是用电脑加工制作而成的。它保持了纪实摄影创作,不干预被摄主体,保持被摄主体原生态的底线,坚守摄影创作的本体特性。然而这组照片,巧用变焦镜头旋转推拉的技巧,强化了被摄主体的动感,创造出主体环境的氛围。因此,我们还把它定位在艺术摄影的范围。其中有几幅作品印象尤深。
《风驰电掣》这幅作品,画面中有二龙相争,作者是用尼康相机,70mm~200mm变焦镜头拍摄的。作者把变焦镜头的焦点,放在右边龙舟的主体上,用慢门拍出龙舟后实前虚的流动感,说时迟,那时快,在开启慢门的同时,用旋转推拉的方法,疾速按下快门,在龙舟竞赛的左右环境,产生出一种流光溢彩,波光绚烂的线条符号。
这样,在相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画面。产生龙舟飞驶的线条语言粗犷有力,力度感、速度感强,而陪体环境水光潋滟,线条语言精细入微的强烈对比。这样以实衬虚,以细衬粗,整个画面,出现了一种风驰电掣、奋力争先的审美效果,主体十分突出。
《劈波斩浪》这幅作品,画面大有千舟竞发,一舟当先的气势。更有李白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蕴。《风驰电掣》里,二舟相争,采用的是横构图,而这幅作品为了表现“一马当先”的气势,采用了方形构图。在龙舟主体的前进速度上,这幅作品的速度似乎更快、更猛,而龙舟周围粼粼波光,水光飞溅的氛围也更浓、更协调,画框中的三角形构图,平添了龙舟主体奋力争先的雄强气势。这幅作品,主体突出,倍感氛围浓烈,构图完整,要是能在对船头主体人物聚焦时,采用实焦,而不采用虚焦,那将会锦上添花,无懈可击。
《亮“舰”巡航》这幅作品,画面上有多条龙舟接踵而来,而一马当先的这条龙舟,可能是接近岸边,灯光辉煌,而水手划浆时,用力大、出手快,水花四溅,作者在采用旋转推拉拍摄时,水花波影,飞珠溅玉,飞霞流金,幻发出一幅爆发式的光画画面,其线条像中国画高古游丝描般,精细入微,绚烂夺目,反衬出龙舟主体的力度和速度。
当今时代,摄影艺术由胶片时代走向数字时代。在胶片时代,黑白摄影的时间最长,在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套黑白摄影语言的审美体系。其中阿当斯的区域曝光系统,创造了黑白摄影的里程碑。彩色摄影的历史,虽不如黑白摄影的时间长,但也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胶片时代彩色摄影的审美规范。
数字摄影是以胶片摄影为传统发展起来的,并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它还在发展中,并不断走向完美。数码摄影比起胶片摄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个崭新的数码摄影语言体系,正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古典哲学,提倡“知行合一”哲学,改革开放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理论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作为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潘朝阳同志多次提出,在摄影艺术创作上,我们应提倡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任何偏废都是不完整的,应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他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我们可以说:
摄影有道、悟道、弘道、超然道外,发现新道;
摄影有法、知法、熟法、逍遥法外,创造新法。
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也是艺术创新的规律。
审美之路,美在过程。创造性的过程,是审美享受的过程;开拓性的过程,是怡悦心灵的过程。尽管路在远方,应不忘日夜兼程;尽管梦在彼岸,应乘风破浪,厉志前行。(本文作者系福建画报社原社长、总编,中国画报协会原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