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缺失

2016-05-14余平

俪人·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缺失中学语文

余平

【摘要】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历史悠久,学习诗歌中蕴含的博大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意蕴,还能够了解诗歌中蕴藏的优美语言文化。但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失,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透彻诗歌中蕴含的美。本文简要阐述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缺失,仅作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教学 缺失

引言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有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诗歌是作者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的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蕴含丰富的情感色彩,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凝练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诗歌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一种艺术,正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然而在我们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却缺少对于诗歌的教学,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缺失具体表现

1.1教学理念对诗歌教学中的缺失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选取的标准大多都是与政治思想相挂钩的,一些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选取的比较少。使得诗歌教学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会误以为诗歌都是表达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民族思想。被入选的现代诗歌中,在代表性、思想性等方面都得到许多业界专家学者的质疑。而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也不能真正的阐释清楚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内容,或者是表现出的很牵强的解释。如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黎明”这一意象实则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黎明的迫切渴望之情,而有些教材则将其解释为象征着解放区的生机勃勃[1]。这是将诗歌的情感与政治思想牵强相连,其实作者的本意并没有这层意思,这就使得诗歌教学背离了诗歌实际。

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试的题型中较少出现诗歌鉴赏类的,在作文题中也不会出现诗歌写作。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就会针对考试题型进行详细讲解,而忽略了对于诗歌的教学,这也是诗歌教学日渐萎靡的重要原因。教师只要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即可,不在乎诗歌教学的成效如何,使得学生不能真正领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诗歌韵律美,体会诗歌中的语言文字美。

1.2教学方式中对诗歌的教学缺失

一些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名家朗读视频,让学生跟着朗诵诗歌,再稍微的解释诗中的大体中心思想,教材大纲中要求背诵的则让学生背诵诗文,没有要求的就这样一笔带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似乎是让学生掌握了诗歌的背诵,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真正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内在美,忽略了对诗歌的某些字词进行斟酌研究,挖掘诗歌中蕴藏的意境美。

1.3学生固有的阅读习惯难以转变

诗歌学习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学习,而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将其他文体的学习方式代入了诗歌学习中,即诵读诗歌,了解中心思想。这样的学习方式不能真正掌握诗歌中蕴含的一些意境。诗歌是需要反复涵咏诵读的,在读诗的过程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真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意境。对于诗歌的鉴赏还在于斟酌诗歌中的字句,简短的篇幅能够描绘较大的意境,其凝练的语句也是学习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诗歌中会感觉到难度,便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使得一些学生不喜欢诗歌作用的学习。

1.4教师自身的诗歌修养不足

教师教学过程中都是参照一定的教案进行教学的,对于诗歌的教学任务,教参上都有较明确的指示,教师只是依着对学生进行传授。而教师本身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不足,或者说教师在诗歌方面知识有限。教师业余时间不喜欢阅读诗歌和进行诗歌写作[2],不能完全领悟诗歌中的美,便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中的意境。

1.5教学中忽略了诗歌写作训练

大多数的诗歌教学中都忽略了对诗歌写作的训练,因为它不在考试范围内,而且教师自身的诗歌写作能力有限,使得诗歌写作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然而诗歌写作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学生通过诗歌写作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增加的诗歌鉴赏能力,体会诗歌的文字美。要想写出好的诗歌,必须在生活中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才能用凝练的语句表达深刻的意境。

2.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质量

2.1朗诵诗歌,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诗歌凝练的语言中蕴含了文字以外的含义,诗歌中还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流动着音韵,跳动着情趣。诗歌中的平仄押韵,有一定的韵律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诵,并且能够让学生捕捉到诗歌中的意象,在朗朗上口的诗歌阅读中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中去。诗歌教学中不能一字一句的进行翻译,这会损坏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美,只能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感悟,才能达到诗歌的极致美。

2.2字斟句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篇幅短小,字句精炼,通常一个字就蕴藏万种韵味,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诗歌是比较含蓄的艺术,用诗歌中的物象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尤其是在古典诗词中,字句都是通过反复推敲才形成的[3]。如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在作此诗时,一直纠结于“推”和“敲”,然而是韩愈给了他意见用“敲”字好,韩愈的解释是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中的字句都是经过深思的,在学习诗歌时应当注重对诗歌进行字斟句酌,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结束语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诗歌应该能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则语言进行品味,并且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把自己的思考内容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才能帮助学生自身提高对诗歌的品鉴能力。教师也应当在业余时间加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对诗歌作品进行鉴赏,更好的体味诗中所呈现的意境及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同学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卜廷才.诗歌教学缺失现象探因[J]. 语文月刊,2012,04:

9-11.

[2]张剑云.现代诗歌教学缺失的原因[J]. 福建教育,2015,Z6:

75-77.

[3]于海波.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87.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缺失中学语文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