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感性的语文走一走理性的路

2016-05-14谢立君

关键词:坟茔梵高赏析

谢立君

摘要:语文是感性的,但也需要理性。本文以一堂语文评优课为例,对文本内容进行宏观和微观解读,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展示并分析教学关键环节,进而对语文教学进行理性的研究和思考,总结出语文教学需要准确性、逻辑性、普适性、反思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23-2

通过区级选拔,笔者以第一名的身份代表区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课题是范增所写的《梵高的坟茔》。如何上好这一堂课?如何带着学生读懂梵高,读懂作者?反复思量过后,我决定进行一次理性研究之旅。

一、课前准备

1.内容的宏观解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梵高的坟茔》是一篇散文,情感丰富,言辞优美,结构缜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要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

2.内容的微观解读

文本从艺术成就、生活世界、精神追求三方面为读者揭开了梵高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为了突显梵高悲惨的人生经历、辉煌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作者将他的坟茔和其他人的坟茔进行了对比,将他的画与罗丹、莫提格里昂尼的画进行了对比,将他的艺术成就与生活窘境进行了对比,将梵高生前的处境与他身后的评价进行对比。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展现了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从上述微观解读可以发现,本文的微观方法就是通过对内容的感知和关键词、句的赏析,了解梵高的艺术成就、生存状况和绘画风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感悟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作者对梵高的崇敬之情。

3.学情分析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还是归宿点,都应该是基于对学生的研究。上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二不久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了四方面的知识基础:一是运用基本的表现手法对句子进行赏析和理解;二是已经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和作用;三是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朗读文本的方法;四是已经有探究文本内涵的意识。

梵高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荷兰,他是一个艺术家。因此,无论从时间、地域还是所属领域来讲,文本所阐述的内容与学生距离很远,再加上诗化的语言,大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感觉应该是艰涩、深奥、枯燥。因此,教学时要从设置悬念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词语赏析和句子赏析为抓手,以对比的表现手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梵高,进而读懂梵高。

二、教学片段

在对课标、文本、学生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笔者最终决定采用“巧设悬念、捕捉细节、探究深义,把深奥的内容上简单”的设计原则,抓住兴趣点,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文本的框架内自由驰骋。下面呈现其中的三个教学片段。

1.另辟蹊径,巧设悬念

教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梵高的坟茔与其他的坟茔有什么区别?

生1:梵高与弟弟合葬,墓碑没有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这说明梵高的坟茔极其朴素平凡。

生2:坟茔上的碧草在严冬尚且如此富有生命力,让人感受到梵高艺术生命的不朽。

生3:与其他坟茔体面精致却空无一物不同,梵高简陋的坟茔四周却有一束束鲜花,感受到后世对他的崇敬。

教学说明:文本的结尾对“梵高的坟茔”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番描述可谓是话中有话,让人深思。“梵高的坟茔”为什么既朴素平凡又与众不同?为什么与其他的坟茔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后人如此敬重他?一连串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文本的浓厚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不妨打破常规的文本感知过程,从结尾处入手,让学生的思考起点变得更高,思考主动性变得更强。

2.高屋建瓴,一线贯之

教师:梵高哪些方面值得人们铭记呢?

生4:梵高的艺术成就辉煌。“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打破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疏懒惰性。这种画风一经问世,美术史就不得不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也不得不修正,这正是梵高留给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生5:梵高的生活世界悲惨。“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饱尝人间艰辛的农鞋。”“平常”、“破旧”说明梵高的生活穷困潦倒;“人间艰辛”包括生活的贫穷与社会对他的不理解。

生6:梵高生活世界的悲惨还体现在他死时的凄凉。“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

生7:梵高生活世界的悲惨还体现在当时艺术界对他的态度是忽略和毫不认同。“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根本”说明社会完全忽略了他;“平庸”指当时艺术界的平庸。“汪洋大海般的”表示无边无际,整个艺术界都处于平庸之中,梵高看不到被理解的希望。

生8:梵高的精神追求是执著的,他通过画表达了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火焰,蓝色的野花临风摇曳。”“他画的所有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炯炯有神,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向日葵意味着有活力的生命,意味着对光明的向往,他的创作充满生命的活力,并向往当时的社会能理解并认同他的绘画风格。野花意味着平凡,意味着对天然本真艺术生命的追求,梵高坚守着自己绘画的风格。那眼神分明就是梵高的眼神,坚毅、有不平、有尊严,这是梵高对个性的坚持,对人性的批判。

教学说明:有了前一环节的铺垫,笔者在这一环节中采用了主问题的形式,一线贯之,既给了学生一个必须围绕的主题,又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出现了“百家齐鸣”的场面。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总结,梵高的世界逐渐清晰,逐渐被了解,逐渐被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渗透了对关键词语的赏析,对句子的理解。

3.一语道破,突显主旨

部分板书:

其他人的坟茔梵高的坟茔

罗丹、莫提格里昂尼梵高的画

梵高的艺术成就梵高的生活

身后的评价梵高的处境

教师: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齐答:对比

教师:表现了梵高的什么精神?

学生齐答: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教学说明:借助板书的逐步呈现,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对比手法的使用,并厘清了文本的脉络,使梵高对艺术执著追求的品质一目了然。学生对梵高精神世界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课后感想

1.语文教学需讲究准确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感悟文本,并将其精髓准确地表达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低下头来阅读文本,抓住经典语句和细微之处,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地咀嚼,不断地推敲,仔细地品味,品出其真实的内在涵义。例如,在本文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了“平常”、“破旧”、“人间艰辛”、“根本”、“平庸”、“汪洋大海般”等关键词进行赏析,理解了梵高悲惨的生活世界。

2.语文教学需讲究普适性

文本的价值就在于向人们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研读文本,在正确理解文本内涵,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其他人的坟茔与梵高的坟茔”、“罗丹、莫提格里昂尼的画和梵高的画”、“梵高的艺术成就与梵高的生活世界”、“梵高身后的评价与生前的处境”这四组对比,使学生感悟到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正能量。

3.语文教学需讲究逻辑性

内在结构的逻辑性使文本的各部分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须引导学生在看似错综复杂的线团中找出最为关键的那个线头,顺着它抽丝剥茧,由表及里、由果溯因,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刻意颠倒了通常采用的从头至尾的学习顺序,而是从结尾开始,使整篇文章的学习更具逻辑性,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语文教学需讲究反思性

这堂课从文本出发,关注了梵高,但也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作者。“言为心声”,作者的生存境遇怎样?作者的情感世界如何?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发出哪些呐喊?这些内容在这堂课中被忽略了,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厚,内涵丰富的学科,因而往往给人留下“感性”的印象。但是,“感性”的语文也需要走一条“理性”的道路。作为语文教师,在我们研究教学内容时,我们不妨“理性”一些,挖掘文本中的理性因素,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准确性、普适性、逻辑性,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坟茔梵高赏析
村头的坟茔
梵高的世界
秋雨辞
清明
梵高笔下的秋天
闯入梵高的世界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我就是梵高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