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美德对中小学生心理因素影响初探

2016-05-14袁芳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传统美德

袁芳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不少精神值得我们在中小学日常教学中大力弘扬,如求新、勤奋、节俭、好学、自制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传统美德;吸收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9-1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也越来越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传统文化积淀甚深,有很多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我们为很多孩子没有理想,没有志向,学习没有内驱力而烦恼,而我们的古人一早就强调要“立志”,所以古老传说中关于立志的故事举不胜举。再如,我们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父母……”,可是我们孔老夫子在他的道德体系里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我们要学生学会交际,搞好人际关系,孔子早就讲了“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温良谦俭让”。所以中共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个人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这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是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遗产、这些传统美德,在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对培育青少年基本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情感的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要探讨的就是我国传统美德在养成教育中对学生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中小学生的心理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传统美德的作用。

说到心理养成,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德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就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德育的一部分。对学生而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没有什么比个性心理的健全发展更为重要的了。许多我们认为品德低劣的所谓“双差生”,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学生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就有很多精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借鉴意义。

求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反映在心理学上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可一成不变。商汤刻在浴具上的警语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破旧求新的品质,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道家主张取法自然,儒家强调进德修业,法家更是从社会改革方面倡导变法求新。求新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要与时俱进,要引领时代潮流,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从科学实验到发明创造,从学习到生活,没有求新,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变化和创新是永恒的大道理,从原始的生命进化为人类,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而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都是在变化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起来的,这与21世纪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除了创新思维,思维的全面性、发散性也是组成优质思维的一个重要维度,古人对此也早有明鉴,“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躁。”这是卑尊、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强调的是人应学会多向思维,也就是善于站在其相反一面来观察人生、思考问题,对事物的体验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捷径。这些都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作全面观,要想成就一番学业、做一番事业,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思维,有丰富的体验,思考问题能够由此及彼,由近思远。而从做人来看,更是不可因一时的荣辱挫折而自我封闭,过分地自卑或自傲,必须培养自己胜不骄,败不馁的健康情绪。

在学习心理上,传统美德中强调较多的一为勤奋。孔子说要“发愤忘食”,孟子则强调要“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正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现在我们很多学生就是缺少这种刻苦精神,早早就给自己设定了一条吃苦的底限,从而缺乏斗志,须知发奋图强的勤奋就是竞争和刻苦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二即好学。儒家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本人好学不倦和重视教育的表率作用形成了儒家秉公立教、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论学的言谈不胜枚举,仅举几例说明他的学习态度:“我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等精妙的语言,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古人智慧重学的一面。

自制和节俭。自制就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脾气、时间、习惯和感情,儒家强调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求“慎独”,这种自我克制、自我斗争的品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乃至一生都非常重要,在当今意识形态、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如果他们能设法抵制住一些外部的诱惑,他们就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发展学习和成人上。节俭是儒家伦理特别重视的美德,孔子的“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和他所赞扬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在物质文明极为丰富的今天,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当然,中国数千年沉积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内容”,如等级观念、盲目服从、迷信权威、中庸之道等,所以我们向学生提倡的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的“美德”,其内涵也应有所甄别,或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含义,或有鉴别地加以改造和吸收,这才是传承中华传统道德中符合时代精神部分的解决之道。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传统美德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考与研究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