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披文入理,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2016-05-14丁爱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江苏

丁爱华

每年高考作文出炉之际,便是全民吐槽之时。不但民间议潮汹涌,而且时有专家发声。作为文化大省,江苏的高考作文题自然备受关注。先有温儒敏教授等人在“光明微教育”上的评价:相对于前几年,江苏卷今年的考题还是有进步,由“话长话短”来引导考生思考彰显个性或创新意识,价值追求比较明显,但是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的对举,在思考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难度,题目的表述有点“绕”,指向不够清楚。后有王开东老师的微信开撕:这道筛子般漏洞百出的题目……江苏高考作文,误尽苍生?我想把“?”拉直了,江苏高考作文,误尽苍生!

这道作文题果真这么不让人待见吗?

顺着材料的思路,我们分析一下: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约定俗成的一般认识,是针对自身而言的。第二句,“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个观点是对俗话的反叛与颠倒,破折号后面的文字对应解释了两个小分句的意思,即(别人)有话(我)则短或不(说),(别人)无话(我)则长或也许有话说,这是和别人相较而言的。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有时”和前面可以是对应关系,即“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是“个性的彰显”,“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是“创新意识的闪现”,也可以是交叉或合并关系。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最为人诟病的是其内部的逻辑关系,王开东老师列出了这则材料的三大病症:概念不统一、话短话长与个性创新无关、个性与创新岂能对立。从逻辑上来看,我们姑且认为这些病症是存在的,但这是我们站在评判者的立场来看作文题的,那么命题者他们难道就一点逻辑知识都不懂吗?他们在命题期间难道就没有反复琢磨材料的措词吗?难道就没有预测一下这道作文题的读者反映吗?我想还不至于吧。如果我们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来审视这道题目,想一想它究竟想传达给考生怎样的信息,可能会有所发现。我们将材料浓缩一下,可以提炼出“话短话长”“个性”“创新意识”这三组关键词,在这个语境里,三组关键词是有内部关联的,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几种关系,无论考生抓住哪一点,都能构思成文,从这点来看,命题者试图给予考生广阔的发挥空间。再看写作要求“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这些要求可以说是非常宽泛的,“根据材料”就是要考生凭借材料这一“起跑器”发力,将材料作为写作思考的起点;“选取角度”就是要考生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来写作,这个角度可以是切中材料核心意思的最佳角度,也可以是只抓住材料部分意思的一般角度,但只要在材料的固有范围内,就应该予以认可;“自拟题目”更是让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作文的立意自由发挥了。

由此看来,这道作文题虽然在表述上有点绕,但本意不在为难考生。特级教师王学东认为这个作文题属于言论式的材料作文,给学生思维的广度比较大,本身又包含了言论类材料作文的两种类型:一种是辩证式的,前面的两句话就是辩证;第二种,后面“个性和创新”又引申出来话题,既可以从个性角度切入,又可以从创新角度切入。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还做了解读,这样学生不会茫然。学生要想得高分,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要出彩,紧扣个性或创新,都算切题(见2016年6月7日微阅读网)。

可舆论的焦点在于这道作文题的最佳立意是什么,学生的焦虑在于自己的考场作文是否被判为走题。对此,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2013年6月25日刊登在《现代快报》上的“评阅者按”: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体式,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比较开放、灵活。……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所谓“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归一。今年的考题体现了这一点,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等。在此前提下,重点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2013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启用新材料作文体式,所用的材料是一则关于蝴蝶洞探险的寓言故事,尽管材料的最后用“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一句来提示考生可以写“小与大”的关系,可当年的45万考生并没有华山一条道,都将这作为唯一的立意,写出来的文章还是五花八门,各显其能的,在批阅时阅卷者也是在原材料这个大框架下看文章本身质量如何的。今年高考,江苏已经是连续四年继续沿用这种作文的考查形式,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自会借鉴之前的评分标准,根据作文题和学生写作情况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而不会轻易评定哪篇作文是完全走题的。

其实无论我们怎样品评这道作文题,都只是事后诸葛了。今年全省36万考生在考场上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他们那时正在运用自己的才智,结合老师的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奋笔疾书,竭尽全力地完成这道70分的大题。就是明年高考,作文题一面世或许还是议论纷纷,众口难调,每一届的考生还需应对高考作文题。“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学生写不好高考作文,绝不是命题者单方面的责任。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直面写作教学问题。老师有责任让写作教学回归科学务实的正轨之中,平时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切切实实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到高考时水到渠成地接受检阅和考核,形成教与考的良性循环。至于学生,更要夯实写作基础,练就“披文入理,沿波讨源”的本领,面对作文题,要读懂材料,努力走进命题者的思路,透过文字找到隐藏在材料中的“理”,找到那“虽幽必显”的题目指令,然后自是海阔天空,笔底生花!

[作者通联:江苏滨海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江苏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江苏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