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思辨

2016-05-14欧阳林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理由观点命题

欧阳林

2016江苏高考作文题在QQ群和微信群中引起了空前的争论,参与讨论的不仅是江苏省的教师,也有其他省市的许多教师。然而,笔者发现,这些发言中许多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常识的非学理性探讨,真正理性而有深刻见解的发言不多。

笔者梳理出了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力图分析讨论中存在的思维误区和解决策略。

一、争论的焦点问题

1.个性与创新是什么关系?

一是并列关系。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不同性质的概念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并列不合逻辑。

二是包含关系。个性彰显同时可以具备创新意识,个性彰显外延大,创新外延小,大小不同的概念一般不好并列,不好用“有时……有时”连接。

三是交叉关系。有的创新需要个性的彰显,有的个性与创新无关,两者不存在不可调和的选择关系。

四是辩证关系。有个性未必有创新,个性并不都带来创新,但没有个性,肯定不能创新。

五是不相关,即二者之间没有关系。个性与共性是一对范畴,创新与守旧是对立的概念,“个性”与“创新”,在哲学中没有这一对范畴,在逻辑学中不同性质的概念不能并列。

2.“说话长短”与“个性”和“创新”有无关系?

一是仅仅就“说话长短多少”而扯上“创新”,是命题者“黔驴技穷”;说话长短和个性、创新扯在一起,命题人脑袋被门夹了。

二是前者是后者讨论的前提,宽泛地谈个性、创新是偏题的,一定在说话、表达的范畴内谈才切题。

二、争论中的思维误区

1.脱离语境,断章取义

在争论中,许多发言都是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空谈个性和创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个性和创新两个词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理解一个词,不能仅从其词典义理解,还应注意语境义。它们处于“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的语境中。个性或创新是对上述行为的评价。在此语境中,出题人是有意将二者区别开来的,“个性”可能侧重于感性层面,是一种受性格、情感所左右,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而产生的自然反应;而创新意识则是有深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作为基础,是带有高度思维特征的高级意识的反应。

“有时”的含义具有模糊性,导致了语意的不确定性,成为争论的一个因素。“有时”其实是指不同情境或不同人的状态,可以是指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的人,也可以指不同情境下的同一个人。“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表达的意思是,上述的行为对某个人或特定时间下的某个人,在别人无话可说时就是要说,即使未必能说出新的东西,这时是一种个性的表现;“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是指有的人能说出别人说不出的新东西,与学识、思想、智慧有关。

因此,这则材料并不是要讨论个性和创新的关系。争论“个性”与“创新”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包含关系还是辩证关系,能不能用“有时是……,有时是……”连接,都是脱离材料的空谈,是断章取义,没有意义。

2.机械套用逻辑理论

个性和创新两个词是不同种属的概念,“个性”是属于性格的概念,创新意识是思维层面的概念。有人认为不同集合下的子概念在逻辑中不是并列关系,因此在这里不能以“有时……有时”的并列关系出现。其实在语用的环境下,这两个概念只是语法关系上的并列,并不是说它们是逻辑上的并列关系。

比如这样一组对话:“你真是一个男人。”“不,你不应该用‘男人这个词,应该用‘思想家。”“男人”在逻辑上并列的概念是“女人”,“思想家”在逻辑上并列的概念是“科学家”“艺术家”等,但在这个语境下,“男人”和“思想家”是在评价一个人时所运用的两个概念,是语法层面上的并列关系。从外延上讲,“男人”和“思想家”有交叉,但两词的内涵明显不同,在语言运用中我们更看重的是二者内涵上的不同。如果严格按照逻辑学的理论来要求语言的运用,不仅文学语言无法产生,我们也简直无法说话了。

明确概念的内涵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将逻辑学中概念的那套理论机械照搬到语用环境中来。几十年前,逻辑学曾经进入到中学语文课程中来,但后来又消失了。或许将逻辑学的一些原理机械照搬到语文中来严重影响了语文本身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发言碎片化、情绪化

网络社区讨论有其优点,即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在一个事件发生时迅即发表观点。但是,这一优点也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任意一个成员都可以随时发表观点,发言水平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整体发言水平不高,不同成员不同角度的发言也会相互干扰、影响他人的发言,使讨论常常难以集中一个话题上,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缺少逻辑的推进,让人理不清头绪。比如,并列说、交叉说、辩证说、包含说等不同观点,不断冒出来,相互批驳,没有头绪。

随时迅速发表观点,但是思考不够深入,感性的认知居多,对自己的观点缺少论证,许多发言只是在重复自己的观点,即使有论证但由于缺少深入的思考也不够严密。对他人的观点不能认真倾听,有时并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观点,只是一味地否定。

争论的各方由于缺少论证意识或者缺少推理能力,常常只有论断而少论证,互相不服气。甚至不再讨论问题本身,而是转向对与论题相关的人进行批评、指责甚至谩骂,完全成了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在当前的网络口水战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1.树立整体意识,重视逻辑思维

一篇文章也好,一个语段也好,都是一个完整的话语系统,但凡有点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什么地方说什么、怎么说,作者是有一个思维流的,因此,要想知道文章或语段中某些语句、词语的含义,就必须放在作者的思维流里来考量,理清前后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脱离了文章或语段的整体去探讨某一句话、一个词,那就是将其孤立起来,只谈论它们的词典义,或者进一步抽象为哲学概念,完全抛开了作者(或命题人)的写作(命题)意图。

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教师)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重感性和感悟,轻逻辑理性有关。所以,教师本人首先有必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增强逻辑理性意识。

2.树立论证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

提出了观点,必须要论证观点。不能说我认为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的;或者我的经验告诉我,我的观点就是对的。这都不是说理。也不能认为提出了一个理由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别人是否相信,首先要看这个理由是否成立。比如“说命题人弱智,不是针对具体命题人,是针对命题人所命题目不能让人满意的状况,跟尊重没有关系”,这样的理由能让人信服吗?完全是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不值一驳。然后要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一个理由常常不足以证明观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理由才更有说服力。再次,要想一想自己的理由本身是否符合逻辑,比如:“个性彰显外延大,创新外延小,大小不同的概念一般不好并列,不好用‘有时……有时连接。”个性与创新属于不同类型的概念,并不能比较哪个外延大,哪个外延小;“有时……有时”并不意味着所连接的一定是没有交叉关系或包含关系的两个概念。

反驳他人的观点,必须有理由和依据。不能说我的理由是正确的,所以你的理由就是错误的。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理由和依据是逻辑推理(论证)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概念是否阐释清楚或准确,归纳推理是否正确,因果关系是否准确,是否符合演绎推理的原则,隐含的前提是否合理等等。

3.懂得求同存异,深入探讨

我们的认知并不是一下子就深刻而全面的,也并不代表着真理,可能有正确的认知,也可能有错误的方面。所以,一方面我们应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看是否有合理的地方,不能一有与自己的不同的地方,就对他人的观点全面否定,这是情绪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地方,也要有勇气改正,自己未曾认识到地方,也要能接受他人的认知。

再者,当对某一点的争论无法进行下去时,暂时避开这一点,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不妨看一看有没有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地方,寻找新的讨论方向。比如,在为个性和创新争论不休时,想一想此题只能写个性和创新吗?还可不可以写别的?别人无话可说,可能是不敢说(受胁迫或有危险),或者不愿说(说了也没用),这种情况下说出别人不敢说的东西,则是一种勇气,也可能是为了自己所坚守的理想和品质,体现出的是一精神气节,与个性和创新无关。由此,我们是否想到,个性和创新,应是由母题引申出的两种立意方向,不一定是关键词,考生应该可以写别的理解。正如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智慧是一种经验、是一种能力”一样,“经验”、“能力”是对智慧的一种提示,并不是必须写作的关键词,考生完全可以写出其他的理解。由此,此题就有更大的写作空间。

回过头来再想想,如果再去争论个性和创新的关系,是否还有意义?

4.作文命题语言应更加严谨

此题应该是一个好题,但是引发这么大的争议,题目本身表达不够严密也是一个原因。其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主体是说话人本人,而“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主体前后不一致,“有话”与“无话”的主体是“别人”,“短”和“长”的主体是“我”。固然,后面给出了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命题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但严格来讲,前后主体不一致不能构成转折关系。这种表述实在不够精密,让人感觉别扭。其二,“有时”语意的模糊性,既给出了解读的空间,但也造成了理解的困难,从而引发了争议。这是用文学性的表达手法来命思辨性作文题目带来的弊端。作文命题的语言,还是更加严谨一点,所指应该更加明确,不应人为造成理解的困难,给学生制造阅读障碍。再者,当别人不说时自己来说,可能是勇气,也可能是一种精神气节,只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则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为只能写个性和创新。不如将结尾的句号改为“……”,这样更给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理由观点命题
绝对理由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观点
迟到的理由
迟到理由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