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文脉对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2016-05-14张建华
张建华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误区,那就是教师不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文脉,只注重一些文言知识的传授,而缺乏篇章结构上的条分缕析,致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文言文教学显得支离破碎,文章的美感、思想意蕴都没有能很好地挖掘出来。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写道:“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若辞失其朋,则羁旅而无友;事乖其次,则飘寓而不安。”这段文字说简单些,就是文章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整体,一定要首尾贯注,一气呵成。任何游离于文章主旨之外的文辞,即使写得再美,再深刻,也像人失去了朋友,游子离开了故乡,显得没有着落。作者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谈文脉的价值。换一个角度,我们要真正能够欣赏一篇优美的古文,如果不能把握文章的文脉,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文章的认识可能就会变得肤浅、片面甚至有偏差。
下面我想分析两篇古代散文,一篇是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一篇是宋代欧阳修的《原弊》,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通过理清这两篇散文的文脉,来达到整体把握文章内涵的目的。
对于归有光的散文,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曾评价说:“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疏淡”二字,道出归有光文笔的特点,就是比较疏放平淡,组织不严,语言朴素。我们常常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说散文看起来比较疏放散漫,实则还是有文脉可寻的。
具体到《项脊轩志》。文脉如何?起笔写项脊轩,从建筑写到周围环境再到作者的读书生活,都写到了。中间点染小鸟和明月,诗意盎然。兰香,鸟语,月色,美不胜收。此处要抓住关键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是文章的“纲”,俗话说“纲举目张”,“纲”抓住了,就像抓住了文章的命脉,以下的“目”,就会洞然于心。起笔写的是“喜”,读书生活的美好,接下来写“悲”。“悲”又有四个层次:“诸父异爨”之悲;忆母之悲;忆祖母之悲;忆妻之悲。为何要把“诸父异爨”之悲放在前面写?因为这表明这个大家庭的衰败,为下文写怀念亲人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悲。整个大家庭笼罩在一种衰败没落、分崩离析的大氛围中,所以下面具体写对故去亲人的怀念,就能写得入骨入心,就会有很强烈的感染力。这四个层次的“悲”,在内容上应该是一种总分关系,第一层次是总写,下面三个层次是分说。分说又有不同侧面:忆母主要忆她的“慈”;忆“祖母”主要忆她对孙辈的“期盼”;忆妻主要忆她的“音容笑貌”,各个角度不同,都烘托出女性的大美,写的别具一格,精彩纷呈。
而且,在“忆妻之悲”这一节中,先来个反跌,从“喜”写起,写妻子“来归”和“归宁”中的两个细节,烘托出妻子的温婉可亲的性情和夫妻间琴瑟和谐的美好生活,这是“奇”。下文写妻子离世之悲是“正”。这就是古文中的“奇正之变”。文末又补一句,借写枇杷树间接写人,这像画法中的“皴”,这一抹,真有余音绕梁之感。
所以,整篇文章,以“悲喜”二字做“纲”,重点突出“悲”,但“悲”中又闪现着人性美的光芒,不是一味消极悲观,这是这篇散文真正动人的地方。所以,理清文脉之后,这篇文章的思路一清二楚,对文章主旨的认识自然就深邃得多。说这篇借物怀人的美丽散文是一篇女性美的赞歌,也未尝不可。
再说《原弊》(2010年高考湖北卷试题,有删改)。考场上,要把题做对,把握文脉是最根本的方法。通读一遍之后,文脉应该在脑子里开始形成。文章有四段,每段都有对比,把这些对比找出来,文脉自然就畅通了。首段,亮出观点:农为政之本。对比:古人重农,今人轻农。“轻农”又表现在两方面:不知务农为先,不知节用爱农。这是总写。第二段,进一步强调农为政本。侧重点却在批判今天“轻农”造成的危害。对比:古人重农节用,勤于农事,粮食有余;今者轻农靡费,懒于农事,粮食不足,一遇水旱,则饿殍遍野。第三段,批判兵骄无能,白白耗损农业资源,实在是害农,挖农业的墙角。对比:前代兵耐苦战,有丰富战斗经验,足以保家卫国;今之兵骄堕无能,白白消耗粮食。第四段:劳动力是农业之本。对比:古代壮者在田,农隙练兵。兵精足用,农业丰收。今者壮者在兵,饱食无事。国防不牢,农业歉收。这样把文脉一一理清之后,文意就一清二楚了。农为政之本,劳力为农之本。国之弊在损农,损农在这样几个方面:不督促农事,靡费(分政府靡费和兵靡费两类),兵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壮者在兵。北宋朝廷“积贫积弱”,根源在伤农,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特别是作者看出“兵骄伤农”,而“壮者在兵,羸弱在田”,愈加伤农,角度新颖,分析深刻透彻,非常有启发性。
理清文脉之后,再看那道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题,就迎刃而解了。题目是指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错误的是这样一项:“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我们在理清文脉中已经指出“兵骄”对农事的损害,所以可以一眼看出,士兵不亲自背军粮,与年龄无关,正是“兵骄”的具体表现。所以,这一选项,能够很容易看出来。
综上所述,理清文脉,对整体把握古文的结构,深入理解古文的微言大义,意义非常。刘勰在《章句》篇中进一步指出:“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字连成句,句连成章,字、句、章,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没有游离于“章”外的字和句,因此我们在读古文时,读字读句,脑袋里都要想到“章”,这就需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文脉,所谓文脉,就是字如何连成句,句如何连成章。当我们把字、句、章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时候,我们的阅读,就有了广阔的视野,就有了深度,就能别有会心,有独到见解了。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江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