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言语感养成的困境
2016-05-14邓明洋
邓明洋
2016年3月,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专业对申请参加自主招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提出如下要求: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能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能用篆书默写《说文解字》540部首;熟悉中国古代文史典籍《史记》《左传》及其他先秦文献。在21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长期坚持指导不同层次同学阅读《古文观止》《诗经》《庄子》《笠翁对韵》《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史记》《聊斋志异》《世说新语》《山海经》《论语》《孟子》《文选》《古文辞类纂》等中华经典名著,但皆虎头蛇尾;看到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自主招生简章,心中大呼痛快,清华大学中文系有能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已然意识到海量背诵的重要意义,并入木三分地看到广泛的文言阅读对高中生文言语感养成的重要意义。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该专业明确要求高中生能背某部经典,笔者认为,如此的招生简章对如何学习古文及文言文有效教学带来莫大的启发,指导意义深远;遗憾的是该简章仍未引起高中语文界对文言语感教学产生强烈的反响和讨论,当代高中生文言语感的养成之路困境重重。
困境一:应试教育背景下低效的文言文教学导致高中生文言语感养成目标落空
1946年黎锦熙谈国文教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教育成绩最坏的是国文;1978年吕叔湘谈及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时,认为国文教育充满咄咄怪事,故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毕业生水平低。当前,高中生学古诗文耗时最多,教师教得艰苦卓绝,然事倍功半;学生笔记本挤满文本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用法等内容,少数刻苦用功学生记住了些许知识,却无法进行知识迁移。而绝大多数学生大脑则是昏昏状态。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无数语文教师为唤回文言文鲜活灵魂而上下求索。
以某地级市唯一省级示范性高中2016届高三(15)、(16)两个班文言文翻译试题成绩为例。该地级市2016年省质检语文科平均分全省第三。由此可知该校语文水平在全省大概情况:处领先水平。该校高三(15)、(16)班分别为理科平行班(全段10个班)和理科特保班(全段2个班),这两个班2016年四月省质检语文成绩985、211、本一、本二、平均分等指标综合排名分别为同类班级年段第一。下表是高三下学期这两班五次文言文翻译试题成绩,考试采用全国课标Ⅰ卷类,该题满分为10分。
上表表明在5月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中,经过高三一年近50套左右模拟卷锤炼,纵然在老师的鼓励性改卷下,特保班即尖子生班该题平均分勉强突破7分,而平行班该题平均分第一次及格。众所周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测评对文言文教学有导向功能,为完成应试任务,文言文课堂教学老师搞一言堂,满堂灌;不敢上一节自习课,每节课讲得眉飞色舞,却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因。渴望进步、充满激情和进取心的学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文言人物传记模拟题训练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被动学习中而无法自拔,最悲剧的是老师爱莫能助。临近高考,学生虽经过大量文言文试题训练,但面对浅易文言文句子翻译仍然一筹莫展,优秀生和中等生还是宛如夜半临池,可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六年文言学习最终黯然收场,学生文言语感微乎其微。中学阶段语文课1500节以上,仅仅高三学年语文课近300节(包括寒暑假、周末集体补课),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下,教师大搞题海战术,文言文复习效果最终不尽如人意。
单一的应试测评迫使文言教学简单化,文言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日前,一个年轻大学辅导员要求缺课3500秒的学生把“我错了”三个字抄3500遍。
这种没有教育智慧的处罚和教育手段其实都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心理投射。用心良苦的语文老师恰似这位年轻的辅导员不知叫学生抄了多少文言文表层知识,然对学生文言语感的养成作用有限。机械盲目、想当然式的应试教育技巧训练漠视对高中生敏锐的文言语感的培养,也让我们失去了文言教学的灵魂和精髓。可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鲜活灵魂究竟在哪呢?纵观文言文教学,讲解有余而诵读不足,分析有余而语感不足,练习有余而思考不足。笔者以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深入骨髓的文言语感。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硕果累累,开宗立派的老师不乏其人,仍无法改变文言文教学低下现状。当前,在语文应试教育和单一、陈旧的文言文教学测评手段挤压下,笔者拔剑四顾,培养高中生敏锐、饱满、纤细的文言语感,依然歧路茫茫,同仁任重道远。
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史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有浩如烟海的文言宝库,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精髓,是培养高中生文言语感的最好载体。如何构建文言文有效教学,如何让当代高中生去积累、感悟、运用文言语感,绝知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躬行。
困境二:忽视传统语文教育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
1924年,夏丏尊首先提出“语感”概念,认为语感极其重要,国文教师援助学生就是传染语感于学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当代高中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吕叔湘明确提出要进行语感教学,其大力倡导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我们力求高中生具有良好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教师通过文言阅读和鉴赏教学,深化高中生热爱祖国古典文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语感的养成应为文言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之一。
今天我们回望和反思传统书院教育和私塾教育,不得不承认古代书院教育和私塾教育的语文教学方法已闪烁着“语感”和“语感教学”的智慧光芒,极其重视文言语感的培养,真正实现了夏丏尊先生所提倡的“传染语感于学生”。
但是,在应试教育泥淖中挣扎的语文老师只能埋头拉犁,既无法抬头看清语文教育未来之路,更无法回顾身后之路。面对此情此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完全忘记了去古代语文教育中寻求帮助。
首先,语文老师普遍未能深刻了解、深刻反思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育人辉煌成就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包含文字学、音韵学、文章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教育。古代语文教育培养了政治、军事、文学、哲学、伦理等方面数不胜数的大师,这些大师的成就至今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望苍穹,惊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同时回味“钱学森之问”。条件所限,当代语文老师普遍无路,无法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名人的学术成就。愚以为,没有淋漓尽致地攀爬过某个名家的学术巅峰,就不可能发自肺腑地五体投地地感受古代语文教育惊天地的成就;我们就不可能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略古代语文教育造就的硕儒风采。
以下权举两例,以抛砖引玉。
(一)以南宋理学宗师为例,了解方向有:朱熹礼学思想、朱熹持敬伦理思想、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朱熹自然观、家礼思想、朱熹知识论、朱熹伦理教化、朱熹收入分配思想、朱熹蒙学思想、朱熹四书学思想、朱熹孟子学、朱熹德育思想、朱熹书院教学思想、朱熹阅读教育理论、朱熹法律思想、朱熹历史人物评价、朱熹政治哲学、朱熹音乐著述、朱熹理欲观、朱熹读书心法、朱熹读书之道、朱熹为学观、朱熹易学、朱熹《春秋》学、朱熹语法意识、朱熹史学思想、朱熹理学与经学、朱熹《中庸》解释方法论、朱熹鬼神理论、朱熹对苏轼的批评和接受、朱熹与张载、朱熹道教史观、朱熹历代诗歌批评、朱熹荒政思想与实践、朱熹与柏拉图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二)以清朝桐城派名家曾国藩为例,了解方向有:曾国藩的治学态度和哲学思想,曾国藩读书修身治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德育思想、曾国藩儒学士大夫人格、曾国藩历史形象、曾国藩洋务思想、曾国藩湘军、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曾国藩阅读教育思想、曾国藩家书主体思想、曾国藩诗文思想、曾国藩义理之学、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曾国藩散文创作与文学批评、曾国藩近代湖湘文化、曾国藩档案思想、曾国藩道家思想、曾国藩诗歌、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曾国藩调和观与改良思想、曾国藩行政人格、曾国藩书法、曾国藩人生哲学、曾国藩科技思想、曾国藩文学思想、曾国藩人际关系、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曾国藩义理之学、曾国藩治《易》、曾国藩形象、曾国藩人生修养、曾国藩写作教育思想、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曾国藩读书思想、曾国藩人才思想、曾国藩家风建设、曾国藩管理思想、曾国藩慎独观。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高度注重培养学生语感,“重多闻、重多读、重顿悟”的语言传统习惯用语道出了其“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文言语感养成的公开秘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打造古代无数学子“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语感,几千年来古代语文教育培养的文化巨擘灿若群星,可谓居功至伟。反观当下,文言语感的自觉、自得、自悟、会心、会意、心神领会与当代学子渐行渐远。宝贵的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被忽视了,甚至是漠视,校园只见大楼而不见大师。当代语文教师应潜心研究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我们可以有所作为,心坚石穿。
其次,语文老师未能直击、揣摩、品咂古代语文教育中的语感教学。
古代语文教育隐含“语感教学”因素,强化语言习得,这已是不争的客观存在。古代语文教育不以讲授为主,学生模仿前人文质兼美的文章,照葫芦画瓢地学习名家大作,在言语实践中积淀深湛的语感。其从感性模仿开始,强调语言直觉经验;其绝对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时下语文教师轻积累、轻感悟、轻个性的做法形成强烈的对照。
历朝历代语文教育对语感精彩论述历历在目,无以复加地重视语感和语感培养,这需要我们精心、静心地琢磨、切磋。请看先秦时期,孔子引导其三千弟子诵“诗三百”,庄子“得意而忘言”;汉代主张“经熟、淫读、博览、贵用”;魏晋南北朝时推崇“口治”“目治”,追求朗诵与吟咏、浏览与速读;唐代士子“沉浸醲郁,含英咀华”,读书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精读和博览相辅相成;宋代语文教育讲求整体感悟,书须成诵;读书主张虚心涵泳,久自得力;清代强调文言学习的自觉自悟自得,语感养成追求春雨之润花、清渠之溉稻般地涵,力行如鱼之游水、人之濯足般地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今日语文教学漠视古代语文教育注重习得的经验式教学,平日教学中没有帮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推进自悟,建构古代文化常识,习得语感,从而无限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语文老师未能悟透古代语文教育语感养成没有局限于精确领域而在意模糊领域的做法。日常教学中,不重视讽诵,不重视涵泳,不重视悟道,而是一味的咬文嚼字,摒弃直觉,学生文言语感的养成必入歧途。学生无法条件反射地感知词语、句义、情感,也就没法形成文言语感。
古代语文教育让学生形成快捷的文言语感,让学生实现对文化典籍“立体的懂”,其浸润着学生的语言思维方式;敏锐、丰盈的语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质的飞跃。如果继续漠视古代语文教育语感养成的经典做法,提高高中生文言语感的战术目标就受到影响;那么,必然出现当代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上不能吸收,精神上无法涵养的局面。
困境三:忽视古代语文教育诵读技术
1946年,黎锦熙先生谈国民教育时曾经提到国文教育成绩最差的原因是忽视诵读技术。高考中考背诵分值低,老师和学生多不愿在读背花费时间,最好是题海战术一劳永逸。说到熟读成诵,马上将其等同于死记硬背,本能抵制。急功近利的教学短视行为,必然导致文言教学的低效;文言语感的建设无所适从,造成文言语感构建的困境。
第一,读书千(百)遍,其义自见。许多老师不了解古代语文教育诵读技术铸就的传奇。
诵读教学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屡试不爽的教学方法,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以读一统天下,这是极端思想。但是文言语感建设以诵读为主,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客观地说,许多一线教师对古诗文诵读同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茫然不知,自身诵读的篇目屈指可数,固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传统语文教育表明,许多著名文学家诵读过大量名著,其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张歙。如汉代才女蔡文姬,背诵下其父作品400多篇;韩愈口不绝吟与六艺之文,恒兀兀以穷年;白居易苦读苦背至口舌生疮;颜真卿七岁背诵《鲁灵光殿赋》;“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东汉王充游洛阳市肆,所卖书一见即能诵忆,博通百家之言;建安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曹植,十多岁诵读诗论辞赋十万余言;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五六岁熟背《论语》《孟子》;苏东坡会背《汉书》;南宋陆游《文选》烂;清代顾炎武熟背《十三经》和《资治通鉴》。王国维博览强记,十三经之经义、传、注、书、笺,莫不滚瓜烂熟;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小学毕业时,《左传》《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巴金能背《古文观止》;茅盾会背《红楼梦》;钱穆九岁时便能背诵《三国演义》;钱钟书先生幼年背诵大量古诗词,行云流水般背诵《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小说;历史学家吴晗能背《左传》;陈寅恪经史子集并世界史实、宗教著述烂熟于胸。
数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践证明,诵读对于文言语感养成具有巨大作用。语文老师对名家、大家诵读传奇要如数家珍,方能唤醒学生,鞭策学子养成文言语感。
第二,忽视古代语文教育诵读技术。
能读千赋,则能为文。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特别重视诵读,私塾先生多读解,少讲解。当代语文课堂忽视诵读技术,未能把学生引导到诵读上来,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喋喋不休,未还语文教学以本色。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教师不用心了解诵读的含义,不精心掌握诵读的特征,不潜心把握诵读的方法类型,可想而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诵读缺乏理论指导,浅尝辄止,导致诵读技术指导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诵读即朗诵、朗读、背诵。朱自清论诵读时说,诵读即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潮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这句话值得玩味。文言语感的养成并不在于老师条分缕析,而在于学生读得透不透。是感性和理性统一的过程。诵读的特征包括声音的形象性,文言语感要的就是闻其声如临其境。诵读具有规范性,用普通话诵读文言作品,比单纯看作品交融更快。诵读还具有重构性,诵读中再创造审美情感,学生运用文言语感将对作品灵魂进行声音上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的展示。古代语文教育中诵读的方法灵巧多样,有点读、领读、跟读、唱读、吟读、熟读、温读、探读、品读、评读、范读等。
语文老师必须脚踏实地地熟练掌握古代语文诵读技术,在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同时,唤醒学生诵读的热情,发挥“罗森塔尔”效应,富有个性地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第三,师生不了解诵读技术对培养文言语感的战略意义。
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这是高中语文教师未能彻底想清楚的问题,也是学生脑海中普遍存在的纠结。这个问题的存在是燃烧高中生古诗文诵读热情的最大障碍,使学生内在阅读驱动力几近消亡。师生均不能清晰透彻地了解诵读技术对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人格塑造的战略意义。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海量精读泛读,熟读成诵,在讽诵中见义理;记得旧句子,便成新文章,得心应手运用文言写作,诵读教学、诵读技术功不可没。朱熹说,至于读,一个“熟”字,十分烂熟,烂泥酱熟;读书者行住坐卧,念念在此,必满遍数;遍数究竟多少,朱熹认为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熟读方能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身的血肉,将所知化为所有。而今日,课堂内外读得太少了,多少高中生十二年语文学习却写不出文通字顺的文章,更遑论锦绣文章。
惟有语文老师深明诵读技术的大义,善于诵读;一片丹心,一片至诚,一片冰心,率先垂范,积极范读、范背;纸上得来终觉浅,高中生文言语感的养成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亲身诵读,感染之熏陶之。倘如此,拙文竟也如香象渡河。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自主招生经典诵读的要求其实已为语文教师指明了一条路,引导当代中学生对文言优秀作品沉潜反复,积淀而为高品位的文言语感,从此换了个心胸。
[本文系福建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反思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3-077)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