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要求”和“任务驱动”模糊不得

2016-05-14费明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时评高考作文议论文

费明富

观察高考作文试题,一直都有“作文要求”,似乎也一直都有“任务驱动”,但是为何很多专家学者只是将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尤其是全国课标卷试题)看成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这大概能说明,在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识里,“作文要求”中的“要求”和“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所指对象有不完全相同之处,以往高考试题里的“任务驱动”仍然没有将“任务”完全刚性化。这里请看两道高考作文试题。

(2012年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从“要求”看,两道高考作文试题有很多相同之处:①都有字数的要求,或不少于700字,或不少于800字;②都有“选好角度”的要求,只是2015年试题更加细化;③都有表达作者看法的要求,只是语言表述有些不同;④都有文体样式的要求,或议论文,或书信。

但是这些要求却具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有的是“游戏规则”,不涉及“任务”,相当于乒乓球单打竞赛中规定一场球打几局每局多少球,如字数、不透露信息、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等要求。至于文体选择的要求,仍然是属于“游戏规则”范畴,好比游泳竞赛有什么蝶泳、蛙泳、自由泳之类的选择,也好比举重竞赛中有多少多少公斤级别的选择。参与者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不属于任务驱动范畴。而像“必须写议论文”和“给……写一封信”看似相同,都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色彩,但是实质仍有区别。前者涉及对议论文的理解,这需要评卷组专家作出具体的解释,否则改卷就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写议论文,写论述类文本最保险,但是写议论性散文,写叙议结合如《五人墓碑记》的评论,算不算议论文,就需要专家组改卷前的界定了。这有些像国家一部法律出台了,多有一个相关的司法解释配套使用一样,法律的规定性最终要靠司法解释得以落地。所以说“必须写议论文”是作文要求,也算任务驱动,只是其间具有一定的伸缩空间。而“给……写一封信”就不一样了,除了具有书信的基本格式外,你必须使用第二人称,必须直面“这一个”受信者,必须讲究谈话的语体和语言的得体。一句话,这一“作文要求”又是刚性的“任务驱动”,不需要配套的“司法解释”。以书信的写作要求要驱动中学生必须在高中阶段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一般人认为是中学生必须学会写信。这种理解显然表面化了些,是将“写作任务”和“任务驱动”简单等同的结果。而实质上,它驱动的“任务”是写作必须写出真情实感,必须预设读者,体现“写作也是对话”的写作观。

使用“任务驱动”,一般来说,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这一任务”非常重要,它或是达成重要目标的攻坚之举,或是成就某项事业不可或缺的要素。二是“这一任务”被执行或完成的状况不好,或是难度大,让接受任务者畏难而退,或是重视不够,存有侥幸,敷衍塞责。

写作必须写出真情实感,必须预设读者,体现“写作也是对话”的写作观,这是写作能力具备的基本前提,但是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非常之差,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没有自己的视角与观照,没有个人的体验和思考,没有自己的对象和目的。而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历练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等方面缺乏硬措施,缺乏执行力,缺乏真效果。面对这样的学情,面对这样的教情,我们的高考终于动了起来,拿出“任务驱动型作文”,以求改变这样的学情和教情之现况。

可遗憾的事随之而来。海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研究文章和备考对策的信息奔涌而来,但是奔涌而来的不是“清澈的江水”,而是“浑浊的暗流”。它们没有去研究哪些作文教学任务是高中师生必须配合完成的硬任务,没有想出应有的办法去将这些硬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就好像一些行政官员面对具有“一票否决”性质的工作任务时不是想办法完成任务,而是自作聪明地玩弄手段,以求检查时能蒙混过关。我们很多研究文章或开出的所谓灵验备考之方,说到底都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掩耳盗铃,企图蒙混过关。尤其是一些一线专家型教师,盲目自信于自己编造出来的驱动型作文的框架或模式,拿它们去“框学生”,结果只能是“诓学生”。

今日阅读《河南商报》(2016年5月24日),发现《高考作文,名师教你这么征服阅卷人》,其中就有“驱动型作文”写作模式:“写任务驱动型作文(时评类作文),可以围绕这四个字来展开,引(引材料)、析(分析材料)、联(联系现实说理)、结(结尾)。”这里有不少问题,值得讨论。“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时评类作文”吗?2015年北京高考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是对“学会虚构”这一任务的明确落实,难道不是驱动型作文吗?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Ⅰ作文是要求写“时评”吗?“引、析、联、结”是“时评类作文”的唯一思维路径吗?《五人墓碑记》这篇经典“时评”似乎也没有遵循这一思维路径啊?难道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写时评的能力吗?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缺乏辨识能力,若简单采信,我们能不后怕吗?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不是随便确定的。而当今不少高三模拟试题,以“任务驱动”为由,随意确定“任务”,尤其是话题任务。只要社会出个什么新闻,就要学生来当“判官”,他们似乎将学生默认为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社会学家”兼“时评家”。学生也被这样无所不包、繁琐无度的任务驱动得无所适从,叫苦连天。原本对作文的畏惧心态被强化到一种“极致”状态。

其实,高考作文的“任务驱动”还是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范围的。据国家考试中心公布的信息,我们知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育人”“依法治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时代性很强的元素是高考命题“任务驱动”的重要选择对象。而2015年驱动型作文试题涉及的话题也基本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恰恰相反,那些高三模拟试题往往为了顾及所谓的“权衡、选择”(“比较权衡,首先是基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参见刊登在2016年第6期《语文月刊》上的庄照岗《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的深刻性》。其实“权衡、选择”不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因为它是命题人帮助考生“选好角度”的善意提醒,是“选好角度”的过程性条件,凡是材料作文皆需要“比较权衡”或“权衡、选择”),顾及所谓的驱动型作文的典型特征,而将这些重要元素搁置一边。

置身于这样的备考现状,若遭遇2016年的驱动型作文试题,我们真的不敢期望考生能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2016年高考如约而至,继续沿着驱动型作文命题的方向。如全国课标卷Ⅰ的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试题出来之后,有人觉得失望,因为它没有按照他们理解的驱动型特征的面貌出现,有人觉得又有新发现,说高考作文命题出现“回归”,即回归漫画,尽管他们也没有想到明年作文试题考漫画题材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实,2016年高考作文依旧是驱动型作文,只是用来驱动作文教学和训练的任务侧重于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其中批判性思维是主要考量对象。审今年这道作文试题,最好明确这么三层含意:通过漫画,我发现或联想到了怎样的事实;基于这样的事实,我能够建构起怎样的观点;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能获得怎样的生活启迪。

对于第一层面的问题,我们或许看到了奖惩标准的有别,看到了苛察与宽松,看到了表扬和批评,看到了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看到了人们对待成绩的不同期望……不一而足。

对于第二层面,我们可以确立如下观点:奖励是为了有利于进步;鞭莫打快牛;评价标准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苛察是为了创造一流;宽松有利于信心的增强;表扬和批评要看对象;标准的灵活带来生机与活力;标准不一危及社会公正;社会公正需要统一标准;莫用一把尺子量天下……不胜枚举。

对于第三层面的理解,或有真理只在特定的范围里才是真理,或是观点相对于特定的事实而具有意义,或是标准的差异带来结论的不同,或是简单对比并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或是存在都是合理的……因人而异。

假如我们平时作文训练,重视这样的思维训练,不仅有利于考生快速读懂作文试题(无论其材料是语言还是非语言的漫画之类),而且有利于考生快速构思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首先是驱动高中语文教师,端正作文教学的思想,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达成自己应该达成的课程目标。这里有写作观念方面的,苏教版教材在方面的努力很到位,每项训练任务前都有写作观方面的观照。譬如必修1-5的写作单元依次安排的写作观有《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和公民意识》。这五个部分的写作观,都能在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和北京卷中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和价值。在语言建构和运用方面,有些老师做得很到位,他们汇集一些典型语段,让学生读背仿写。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也有不少老师很是自觉,将思维训练变成操作性较强的片段写作,或要求写出句段概括性语句,或要求由既有条件合理推出相应的结果,或给出“虽然……但是……因为……”“虽然……但是……所以……”“……,其实……”之类的关联词语造句构段,或要求学生用“假如……那么……”造句,训练假言推理能力,或要求学生根据时代的变化修正一些传统观点,诸如此类,可作为的空间很大。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教师给出有文采的语句或段落,要求仿写。在文化理解与传承方面,什么“谣言止于智者”,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什么“孝顺”啊,什么“敬业”啊,什么“友善”啊……都需要我们在当代语境里去重新审视,去批判性地理解和传承。2016年高考江苏作文试题鼓励学生于当代语境里去重新审视“常态性话题”,得出符合时代意义的新常态话题。

(2016年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彰显个性,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和“谣言止于智者”“酒香不怕巷子深”之类的说法一样是常态。自然,这样的常态观点或主张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更多的事实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就又建构出许多新常态观点,诸如“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命题人对新常态观点是激赏,是在鼓励考生最好会意命题人的旨意,去寻找建构“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事实,从而在思想上与命题人产生共振。综观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平台上堆放着大量的事实;考察世界文化艺术发展长廊,我们也不难在“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橱窗里排列着众多的个性鲜明的创新者。这样审题,我们就会觉得试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氛围下所具有的特定意义,会更加明确写作离不开现实情境,离不开当代语境。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2015年度省级重点立项课题“课标精神、高考视角和选修教材的交融性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CJYB150115086)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河南潢川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时评高考作文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时评的一般思路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简谈“议论文”写作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党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