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言思维在作文审题立意中的运用

2016-05-14安杨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空城计权衡诸葛亮

安杨华

作文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真所谓“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在作文审题立意时如能自觉运用选言思维,则会使我们的作文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什么是选言思维?

一、选言思维的含义

我们不妨用葛亮选择“空城计”的例子给学生形象地加以解释,以消除他们对陌生概念的畏惧感并对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有这样一段,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当时在西城的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士兵。一般人看来此时决策只有两条:要么奋力一战,要么弃城而逃。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既不战也不逃,而是令城门大开,自己登上城楼焚香抚琴,用那悠扬的琴声吓退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上演一出著名的“空城计”。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至少构建出战、逃、不战不逃的空城之计这三种选项,而经过比较权衡,果断选择了空城计这个正确选项。这种在面对某事时,构建两种或两种以上备选项,然后对其进行比较权衡,最终选择正确选项的思维,我们叫做“选言思维”,“选”就是选择,“言”就是见解、主张,“焚百家之言”“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言”,“言”这里还可以是途径、方法、策略等等。

二、选言思维的思维程序及原则

显然,选言思维的思维程序应该分三步:一、要尽量多地构建备选项,或者说要尽量多地想出事物存在的可能性,如诸葛亮除想到或者战,或者逃之外,另外还要想到有不战不逃的可能性;否则,无论怎么选都是错的。尽量多地构建备选项是运用选言思维解决问题的前提。二、要对这些备选项进行权衡比较,如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压境时就对几个备选项的利弊得失进行比较权衡。对各个备选项的充分客观的比较权衡是运用选言思维解决问题的基础。三、在比较的基础上选出趋利避害、切实可行的最佳选项,如诸葛亮在比较权衡的基础上选择并实施空城计。选择最佳的备选项为选择项是运用选言思维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诸葛亮能够成功化险为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自觉地运用选言思维来思考问题。而运用选言思维的关键是第三步——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诸葛亮的选择进行逐条分析进而得出选择的原则:一、如果奋力一战,诸葛亮没有领兵的大将,一帮文官舞文弄墨可以,舞枪弄棒不行,而且两千五对十五万,以卵击石,必败无疑。选择不符合自身条件,没有操作性,这就启发我们要选择那些符合自身条件的、切实可行的选项,是为选择的操作性原则。二、如果弃城而逃,不符合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境的客观实际,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针对外部客观实际、有的放矢的选项,是为选择的针对性原则。三、如果施用空城计,不需要勇猛的武将和庞大的军队,只需要向敌人示弱就好,可以操作;针对司马懿谨慎多疑的用兵特点,或许可以转危为安;而且施用空城计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选择。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正面因素较大、负面因素小的最优化选项。是为选择的优化性原则。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运用选择的原则进行正确的选择呢?是不是一定要根据优化性原则选择那个最优的选项呢?《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刘备进攻蜀地时,军师庞统就曾献上、中、下三计,而刘备认为“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可见,我们的选择要考虑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权衡比较,通盘考虑,选择在自己意义上最好的选项。

以上我们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选言思维的含义、步骤及原则。下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实践操作一下,在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运用选言思维的。

三、选言思维在作文审题立意中的运用

康德说过“实例是判断力的学步车”。下面就拿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当作学生运用选言思维进行作文审题立意的学步车: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我先请一位同学朗读题目,并要求其他同学用四分钟思考根据题目提示能够想到哪些字,最终选择哪个字,并把这个字填在横线上;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立意,并用诗句、俗语或名言来支撑你的立意。为了便于说明,特把这部分课堂实录呈现如下:

生:(朗读略)

师:在横线上你们都想到哪些字?最终选择哪个字呢?

生:我想到“听”“见”和“读”,因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多听听才可能知道真相,明白道理;但是还有这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我排除了“听”;最后我也没选“见”字,因为无论是“听”还是“看”都受时空的限制,局限性太大,都不如“读”更能开阔人的视野,更能能让人有所“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嘛。

师:很好,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过,“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位同学首先构建了“听”“见”和“读”三个选项,然后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了“读”他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整个比较选择的思维过程,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他运用了什么原则?

生:优化性原则,这三者相比,的确是“读”更高效便捷一些。

师:如果是让你选,那你一定选“读”喽?

生:我不选“读”,我想到的是“行”,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认为只有去实践,去操作,才能获取最深切的感受、最深刻的认识。

师:好,请坐。刚才选“读”的那个同学,你觉得她说得怎么样?你要不要为你的“读”辩护一下?

生: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我没什么可辩护的。

师:那现在让你再选一次,“读”与“行”你选哪个?

生:我还是选“读”吧。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从小到大一直在上学,对于读书有体验和心得,能写出我的认识,而我实际操作的不多,在家父母不让我做任何家务,我确实写不出什么。

师:很好,你觉得你的选择“读”而不选择“行”运用了刚才学过的哪种原则?

生:运用了操作性原则。

师:很好,是运用了操作性原则,“行”虽然从优化性原则来说很好,但对于你来说没有可操作性,咱也不选。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生:我想到的是 “鉴”和“思”,我们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有这样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要以史为鉴,要鉴古而知今。我们还学过《论语》中孔子有这样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思考,做任何事都要思考才能获取真知。

师:那你选哪个字?

生:还在犹豫呢?

师:那就说说你的犹豫。

生:写“鉴”我倒是有不少材料可用,但是我觉得“思”更好,“鉴”“见”“闻”“读”“行”里面都有“思”,没有“思”任何“途径”都不能获取“知”。

师:那你就选“思”好了,犹豫什么?

生:我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我害怕别人都写“思”,那我的文章就没有新意了,就没有竞争力了。

师:我刚才转的时候发现咱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写了“思而知之”,针对这种现状,你还犹豫吗?

生:那我就写“鉴而知之”好了。

师:那你这个选择过程运用了什么原则?

生:应该是运用了针对性原则。

师:对了,针对很多人都写“思而知之”这样一个外部客观事实,果断放弃了“思”而选择了“鉴”。刚才同学们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选言思维,从构建选项到比较权衡再到按照选择的原则进行选择过程,都很好地运用了所学选言思维的相关知识。

我们选择的目的不是统一答案,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备选、比较、选择的讨论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选言思维在众多立意中选出新颖的、深刻的、个性化的、有话可说的、符合自己心得和体验的最佳立意。接下来我又把我就这个作文题的选言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我在这么多选项之中选择了“辨”字,“辨”在众多字中有难度,容易写出深度,容易突破常规,在别人都知道的地方辨别出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容易写出有个性的见解,容易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容易写出彩,这符合选择的优化原则;“辨而知之”是一般人都不容易想到的,而且容易对读者造成认识的冲击,进而在众多作文中中脱颖而出,这符合选择的针对性原则;作为语文教师,会接触到对于一些课文的许多不同解读,要在这些不同解读中分析辨识出正确解读作为教学解读,我有“辨而知之”的“心得和体验”,更有丰富的相关材料,因此,选这个“辨”字,符合选择的操作性原则。

四、下水文示范选言思维的运用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把运用选言思维的审题立意思维过程形成文字落实到作文中去。己下水文呈现给学生。我拟的题目是“辨而知之”(文略)。

下水文第一段体现了“选言”的思维过程,是一个排除其他“知之”的途径而选取“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已经初步证明“辨”是“知之”的最佳途径。第二段对“辨而知之”进行阐释,明确观点:唯有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辨别,才能知其智愚,知其得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三段,运用选言思维辨识出了与作者不同的观点——杨修不是死于曹操的嫉贤妒能,而是死于自己的无才却恃才傲物。第四段,运用选言思维辨识出与传统认识不同的观点——“完璧归赵”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蔺相如也不是一个有大智大勇的人。第五段总结全文,回扣观点。

很显然,下水文的第一、二段的排除选择的过程遵从了选言思维优化性、操作性和针对性原则,这是一个审题立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初步论证的过程。不仅如此,其实第三、四段是运用两个教材中的例子论证观点的本论部分,而对两个例子的选择以及对这两个例子的判断也都运用了“选言思维”。可见,我们不仅在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可以运用选言思维,而且,如果在作文的其他方面如选材、结构设计、表达方式的选取等等方面自觉地运用选言思维,那么我们的文章自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以作文审题立意的选择为切入口,教学生学会自觉运用选言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定能启发学生的表达交流智慧、生存实践智慧,而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作者通联:天津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空城计权衡诸葛亮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空城计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空城计
诸葛亮喂鸡求学
基于探索与开发权衡的地磁仿生导航搜索方法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表白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空城计』并非诸葛亮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