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2016-05-14袁国超
袁国超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探究式学习方式基础上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以设计问题为起点,以创造问题情境为基础,以探究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和一些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阅读教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问题的策略
1.问题要有整体性和集中性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探究的问题要少而精,以1—3个为佳。问题要聚焦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因此,确定问题不能四面出击,支离破碎,要从整体出发,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强化难点,高度集中。
2.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序列性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体现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问题的排列要科学有序、纵向展开、环环相扣。如教学《拿来主义》,可以就这样四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实践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这四个问题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从课内探究到课外延伸拓展,层次清楚,形成一条梯度分明、严密有序的问题链,能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3.问题要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问题要有张力和生命力,问题思维的指向应该是发散开放的,而不是聚敛封闭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或横向延伸或纵向拓展或反向求索。比如,问题“探究《陈情表》高超的‘陈情艺术”,不如“评价《陈情表》的‘陈情艺术”。因为“高超”二字限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大大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而“评价”二字又耐人寻味,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呈现问题的策略
1.激情呈现
营造情感氛围,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感奋起来,情动起来,能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激思的效果。例如,教学《窦娥冤》,教师先不妨用沉痛的语调悲愤地叙述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情,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后,再不失时机地展示教学问题:《窦娥冤》为什么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学生便会在情感推动下迅速展开探究。
2.引趣呈现
机械呆板、单调乏味的环境氛围抑制人的灵感和思维,而趣味横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则使人思维活跃、活力四射。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并引进生活活水,创设鲜活的趣味情境,能够以趣引趣,以趣促思。例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呈现问题前,多媒体出示几幅漫画: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别里科夫却穿着厚厚的大衣和长筒雨靴,戴着深深的帽子,拿着雨伞,一个人在大街上踽踽独行,一边走,一边惊恐地望着四周……滑稽可笑的人物和场面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一定很乐意探究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各种各样的“套子”里?
3.启思呈现
对于难度较大但又必须了解或掌握的问题,呈现问题时,要进行巧妙的引导和铺垫来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以避免学生因思路卡壳而对学习丧失信心。如探究李商隐《锦瑟》的内蕴,教师可以先列举关于本诗主题的几种说法:“有人说这首诗是自伤身世,有人说这首诗是悼念亡妻,有人说这首诗是歌颂爱情,有人说这首诗是……”然后再提出问题:你认为本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样?这个问题的重点在“究竟”上,前面的介绍将问题的难度降低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提示了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又不约束和限制思维。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生本对话,初步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得出初步结论。这个阶段的对话和探究是后面两个阶段对话和探究的基础,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因此,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沉潜在文本中品味揣摩,从容思考,围绕问题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及时地提供一些探究方法的指导。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发展脉络。由于课文较长,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略读和跳读的方法。略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和行文思路有初步的了解。跳读则是跳过与问题关联不大的内容,把与探究问题紧密相关的关键信息一一提取出来。
二是探究思路的点拨。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路卡壳,感到茫然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以点拨。如在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人性美及其形成的原因”这个问题时,学生对“形成的原因”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的影响,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便会从课文开头的民风民俗介绍和文中多处描写自然景物之美的语句中获得启示:是淳朴的民风民俗和青山绿水塑造了《边城》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生生对话,深化探究
自主探究阶段,有的问题学生难以解决,有的问题学生解决得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成立对话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应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小组成员互相汇报探究结果,然后进行讨论、辩论,互相评价,形成比较成熟的结论。
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对对话过程进行宏观调控。
一是把握对话的方向。当对话偏题、跑题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拨正,引领学生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探究。
二是随时把对话由预设引向生成。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成果。不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对布鲁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精彩的问题生成,就没有精彩的课堂。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思考探索困惑中生成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更有探究的价值。所以,既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生成而偏离探究的目标和方向,也不能固守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而忽视课堂生成。教师要对学生探究中产生的困惑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和筛选,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再返回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探究,将对话由预设引向生成。
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组织学生探究“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上有哪些套子?这些套子是怎样塑造别里科夫的思想和性格的?”探究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问题。这个问题超出了预设,但对理解人物和小说的主题很重要,于是,程老师便引导学生在探究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究。教学气氛热烈,探究深入,课堂生成很好。
3.师生对话,完成探究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和探究中遗留的问题。
(2)师生对话。师生共同补充和完善探究成果,解决遗留问题,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完成探究。
师生对话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民主平等。教师不能以“裁判”自居,而应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和方式与学生对话。二是尊重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求学生的见解都必须和自己保持一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充分运用上述策略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就不难打造出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①李如密:《教学艺术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42-345页。
②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55-160页。
③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74-376页。
④刘梦莲:《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设计》,《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作者通联:安徽凤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