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城市建设路径实证研究
2016-05-14刘容
刘容
摘 要:文化创意城市是一种城市复兴和发展转型的模式。在对文化创意城市理念进行厘清基础上,对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基本路径进行总结,认为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应从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文化资本的战略储备,创意阶层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并结合毕尔巴鄂、伦敦、圣达菲、纽约的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经验,从中提取对文化创意城市建设有益的措施。
关键词:文化创意城市;建设路径;毕尔巴鄂;伦敦;圣达菲;纽约
Abstract:Creative city is a kind of development mode for urban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aper, it summarizes the basic path for creative cities construction , based on clarifying for conception of creative cities. It argues that creative city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y ,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the strategic reserve for urban cultural capital , the cultivation for creative class and other aspects. It also extracts useful measur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reative cities,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Bilbao, Santa fe, New York, London.
Key words:creative city ; construction path ; Bilbao ; Santa fe ; New York ; London.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7-83(5)
文化创意城市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伴随城市更新和创意产业兴起,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模式。文化创意城市发展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主要针对制造业发展乏力,城市发展疲软的城市。英国人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于1978年创立了一家名为传通媒体(Comedia)的文化创意规划咨询机构,在全世界推行文化创意城市发展模式,在英国莱斯特、哈德斯菲尔德,澳大利亚堪培拉、阿德莱德、珀斯,德国弗莱堡,比利时根特,芬兰奥卢,日本大阪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文化创意城市已逐渐成为全球许多城市转型发展的首选模式。文化创意城市如何建设?许多文化创意城市提供了成功范本,从中能总结出一些基本建设路径。
1 文化创意城市的概念
文化创意城市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时已成为西方城市政府关注的热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由城市文化和文化创意城市研究的先驱Charls landry、Richard Florida、Peter Hall等人提出。
较早提出文化创意城市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汤姆·坎农。坎农认为文化创意城市就是“人的城市”。[1]Landry富有创意地提出构成文化创意城市的要素和条件,即消除创意阻碍,形成创意环境,构建创意的软硬件设施。[2]Florida则更明确地从人的因素角度出发(即创意阶层)来理解文化创意城市的理念。他认为创意阶层的出现会提升城市的创意能力。[3] Hall指出拥有创意产业并不必然意味着文化创意城市的形成。文化创意城市应是创意在社会和生活各个层面广泛渗透的全新社会形态。[4]Andy Pratt也认为是否成为文化创意城市的关键在于这座城市是否能够为创意产业提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土壤。[5]Saskiya Sassen认为文化创意城市的真正内涵在于重新思考、构造和组织都市空间,为社会和经济的不断革新提供场所,从而全面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在全球竞争中占领优势高地。[6]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文化创意城市的理念进行了深入思考。盛垒和杜德斌(2006)预测创意经济将渗入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城市将成为创新枢纽。[7]石忆邵(2008)认为文化创意城市是由创意产业集聚形成创意产业群落发展而来的。[8]周膺(2008)认为文化创意城市是创意文化发展充分、以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为契机并能聚合创意经济能量的城市。[9]厉无畏(2009)指出,文化创意城市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10]王慧敏(2010)认为文化创意城市是推动城市复兴和再生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一种转型战略。[11]
总的来看,对文化创意城市概念的理解,国外学者偏重于从社会、经济、文化综合的视角,特别是从人的角度(即创意阶层)来阐述文化创意城市出现的条件、背景和发展建设,不仅仅偏重于经济角度。而国内学者则将文化创意城市当成城市复兴的一种工具和模式,强调文化创意城市模式对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大量依靠自然资源的消耗转变为开发人类主体资源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对文化创意城市的理解还停留在发展创意产业,繁荣城市经济的层面,并未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角度审视文化创意城市。
2 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实证研究——以伦敦、纽约、毕尔巴鄂、圣达菲为例
创意旅游发展模式较之传统旅游发展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旅游资源的瓶颈,拉长了旅游产业链,突破了产业界限。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后工业社会中创意旅游有利于旅游产业新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增值,能以旅游为手段将创意元素渗透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城市品牌的打造和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制造业发展疲软,发展模式单一的城市,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的低碳转型和综合效益的整体提升,是建设文化创意城市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发面不乏许多成功的先例,伦敦、纽约、毕尔巴鄂、圣达菲等都是利用创意旅游发展文化创意城市的典型代表,以下拟结合上述城市的发展经验总结创意旅游促进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途径。
2.1 毕尔巴鄂经验:构建城市重大标志性实体
许多城市都拥有独具特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实体,如北京故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雅典卫城、罗马斗兽场等。这些标志性建筑是发展传统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但这些资源是历史上业已存在的客观实体,对所属城市而言城市文脉自然沉淀的结果,还仅属于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的对象,缺乏创意。而发展城市创意旅游就是要构建城市前所未有的标志性实体,以打造城市品牌,发展创意旅游。
如西班牙毕尔巴鄂(Bilbao)就是一个最为成功的例证。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20世纪时,毕尔巴鄂市政府为重振城市雄风,考虑到当前全球后工业浪潮发展趋势,决定重点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如何在旅游资源极具缺乏的基础上发展发展旅游业促进城市复兴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以此为载体发展创意旅游,建设文化创意城市。1997年,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落成开幕,一时间冠盖云集,游客如织,成为欧洲甚至世界建筑和文化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的天堂。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在年余间就达400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即占全市岁入的4%,而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作为工业城毕尔巴鄂整个城市复兴计划中的一环,极大提升了毕尔巴鄂市的文化品格,使它迅速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圣地与艺术殿堂。吸引了全世界大量游客,最终促使毕尔巴鄂成为著名创意文化之都。
2.2 伦敦经验:以大型事件提高城市知名度
以大型事件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专业人士和旅游者观光,是目前各大城市最常采用的建设文化创意城市的捷径。当然大型事件最好应该是世界性的,比如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仅仅立足于城市本身旅游资源进行推荐,还仅仅是传统文化旅游的方式,比如重庆市三峡文化旅游节。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城市概念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主导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国家。英国在17-19世纪的3个世纪里,接连打败荷兰、法国、俄国,雄踞海外,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作为雅尔塔体系战胜国却被剥夺了海外霸权,大英帝国分崩离析,国运式微。伦敦作为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经历了国运由盛而衰的起起伏伏。随着英国国运式微,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伦敦市政府1944年推出了大伦敦规划。旨在疏导城市人口,促进城市复兴。伦敦是英国历代王朝建都的地方,市内文物古迹、历史名胜很多。伦敦也是英国文化艺术名城,市内有许多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剧院,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它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众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学院和其它教育机构,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来此求学深造。因此伦敦天生就有许多建设文化创意城市的宝贵资源。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举行,无疑是伦敦文化创意城市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创意城市”是伦敦奥运会期间,整个大伦敦的文化主题。奥运会的主办方也一再强调伦敦奥运会将突出创意和环保主题,在场馆建设、奥运纪念品设计和推广、开闭幕式的举行、相关文化活动的举办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意主题,使创意理念深入人心。可以预见奥运会结束之后,文化创意城市的理念仍将继续伴随伦敦城市发展,助推城市复兴。
2.3 圣达菲经验:主题化推广和营销
主题化推广和营销,是对城市长期以来积累的城市文脉的提炼和表达。主体的提炼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系统整合和品牌打造的过程。它虽然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积累,但又绝非仅对其再现。创意旅游在其中的作用正是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使之真正成为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核心基础。
美国圣达菲市是美国新墨西哥洲的首府,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和西班牙文化风情赋予这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城市以独特的文化氛围。印第安人擅长制作陶瓷、编织、绘画等手工艺制品并据现代社会的审美喜好对其进行了创意设计,促进了圣达菲市民间手工业、设计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圣达菲,国际民间文化博物馆、圣达菲国际民间文化交易会等不仅为这座城市带来游客,同时也带来大量的收入。“圣达菲设计周”、“绿色设计圣达菲”、“国际民间艺术家训练营”、“国际民间艺术品市场”都是该城每年必定举行的主要创意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邀请世界各地民间艺术家到圣达菲交流,售卖艺术品。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聚集,不仅增添了城市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吸引了世界民间艺术爱好者到圣达菲旅游。圣达菲创意旅游根植于当地民间艺术文化,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以世界视野发展民间艺术文化,虽然当地印第安民间艺术存量小、影响小,但圣达菲政府通过发展创意旅游,吸引全世界民间艺术资源集聚,提升了档次,扩大了影响。旅游者既是资源创造者也是旅游体验者,以低碳的方式解决了旅游资源瓶颈和客源市场的难题。当地政府通过发展创意旅游扩大了影响,塑造了品牌,最终促使圣达菲成为世界著名文化创意城市。根据新墨西哥大学贸易与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整个圣达菲有7万个团体从事文化与旅游产业,比美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多。这些团体每年为圣达菲带来11亿美元的收入。圣达菲市于2005年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创意城市网络并获得民间手工艺之都称号。这一成功进一步推动了圣达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民间手工艺之都。
2.4 纽约经验:对文化遗产进行创意开发
对文化遗产进行创意开发,要根据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受保护的等级区别对待。有的文化遗产,如城市古建类,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有的文化遗产,如城市工业遗产,由于它有数量多,体量大的特点,可进行保护性开发。有的文化遗产,如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它具有虚拟性、符号性和可移动性,因此应以开发为主,通过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在传承活动中,保持其生命力。
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创意城市,以艺术文化和商业金融闻名于世。纽约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所带来的多样性文化,在此奇妙的交融创新,使纽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意氛围。在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纽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纽约的SOHO区就是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成功转型的范例。SOHO 区以前是一个囤积纺织品的仓库区,因此这里所有的建筑都给人高大、宽敞、结实的粗狂感觉。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全世界工业的衰退。SOHO区的仓库处于闲置状态,后来一些艺术家集聚到这里,以较便宜的租金进驻SOHO,并将这些建筑里的大开间或者挑空的部分设计成工作区域,然后在空间中的某一局部搭建出阁楼用以居住,这就是LOFT的雏形。艺术家们没有经过多少装饰就把这些建筑的一层临街的房间改造成商店,让这种工业建筑本身的特征与橱窗和商品之间产生巨大的视觉反差,以吸引旅游者光临。随着客流量增大SOHO区逐渐形成。这种模式的成功吸引了各种商业资本的注入,进一步促进了SOHO区的发展。如今SOHO区已成为纽约时尚创意的核心区域。城市工业文化遗产不仅不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
3 文化创意城市建设路径
关于怎样建设文化创意城市,许多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观点,相对而言国外研究较为注重发展的理念。如Landry(2000)在展望文化创意城市发展前景时,对文化创意城市的发展理念提出了设想。它认为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应同时创造价值与价值观,应从硬件革新过渡到软件对策。[12]国内有关文化创意城市发展策略和模式的研究成果量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主要是跟我国文化创意城市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急需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有关。早期研究多较生硬复制外国理论,缺乏本土化改造,如唐勇的研究。[13]后期研究出现了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创造性再思考的成果,如王慧敏提出的NIP发展路径就充分重视了文化创意城市应发挥人的创造性的特点。[14]总的来看,文化创意城市的建设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一词最早由英国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提出。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该小组在1998年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所谓创意产业 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创意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高渗透性,它打破了传统一产、二产、三产的界限,将经济、文化与科技完美融合,提高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依靠文化软实力,促使城市经济文化与社会融合协调发展,避免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就经济谈经济的局限。城市发展创意产业首先应营造良好的创意环境和氛围,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形成创意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创意城市建设。
3.2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既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又包括城市建筑、街道、公共场所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空间表达,还包括便捷的城市通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不仅应重视数量,更应重视质量,体现地方特色;不仅应成为展现高雅专业文化艺术的舞台,更应吸引普通大众参与与展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立足城市特色文化传统,既要在旧城改造中注重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更应重视将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城市民俗、饮食、音乐、戏曲、手工艺等文化元素加以提炼,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通信网络的建设,不仅应关注英特网的建设和普及,还应关注搭建多样化的社会网络以疏通创意通道。
3.3 城市文化资本的战略储备
“城市文化资本”是张鸿雁在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念,进一步引申运用到城市领域提出的观点。[15]具体来讲城市文化资本包括具体的形态,客观的形态和体制的形态三种存在形式。具体的形态主要是指城市自身积累的独特文化资源,这部分文化资本不能创生,主要是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严 格的规划和支持政策加以保护。客观的系统主要是指将城市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再创造而产生的各种文化表达方式,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筑、街道及文化商品等。这部分文化资本主要是根植于城市原生文化因子进行再创造的结果,这是政府和创意人才能够大显身手的领域,应鼓励创新和创意,突出空间特色,打造文化商品产业链。体制形态主要是指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大多数人对城市文化名片都能如数家珍,但未经创意运作的城市文化资本还只是被动等待欣赏的文化资源,要成为文化资本必须经过整合、运作和传播,将其上升到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文化品牌的高度加以打造。
3.4 创意阶层的培养
创意阶层的培养是文化创意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佛罗里达提出的建设文化创意城市“3T”理论中,人才、技术和宽容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有了人才自然能带来技术,一个城市的宽容也是为吸引创意人才的条件。创意阶层的培养,主要依靠吸引外来创意人才和培养城市本土创意人才两条途径。浓厚的创意氛围和优良的文化基础设施以及政府的鼓励和扶持是吸引创意人才的先决条件,而培养城市本土创意人才是决定文化创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土大学是创意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创新创意教育。此外,建构创意人才健康成长的创意乐土,进行相应政策和资金配套支持,才是建设文化创意城市的长远之计。
4 结论
文化创意城市的出现是创意产业发展,催生城市创意经济,孕育城市创意氛围,促使城市创意阶层出现的必然结果。虽然本文对建设文化创意城市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探索总结,但显然每个城市个体都有自己特色,只有根植于自身特色,结合其它文化创意城市发展经验,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路径,才能真正建设好文化创意城市。对我国城市而言,建设文化创意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动城市民众和创意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使文化创意城市真正成为“人的城市”,真正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勇,周城雄.文化创意城市的概念和产生背景[J],建筑与文化,2007(8).
[2][12]查尔斯.兰德利.文化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7,343
[3]弗罗里达.创意经济[M].方海萍,魏清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Hall P. 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Urban Studied,2000,37(4): 639-649.
[5]Pratt A. C.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 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Change in Britain,1984-91[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7,29(11):1953-1974 .
[6]Sassen S. On Concentration and Centrality in the Global City.[A]//Knox P L, Taylor P. J. Workl Cities in a World-System [C]. Cambridge,1995:63-76.
[7] 盛垒,杜德斌.文化创意城市:创意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新取向[J].经济前沿,2006(6).
[8]石忆邵.文化创意城市、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区域[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9]周膺.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城市[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6).
[10]厉无畏. 迈向文化创意城市[J].理论前沿,2009(4).
[11][14]王慧敏.文化创意城市的创新理念、模式与路径[J].社会科学,2010(11).
[13]唐勇,徐玉红.创意产业、知识经济和文化创意城市[J].上海城市规划,2006(3).
[15]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70.
责任编辑:于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