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本,开放课堂,放飞学生
2016-05-14王晶
王晶
摘 要: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教学时要开放课本,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开放课堂,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放飞学生,让学生敢想、敢做、敢说。
关键词:开放;体验;放飞
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激发和释放学生智能的现有水平、潜在水平。这就必须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一、开放课本,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因此,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教材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必须选择。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对数学产生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了量了。”这时有孩子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被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争论,大家达成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算出大树的横截面积。下课以后,不少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
“就数学本身来说,是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华罗庚语)那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应充满活力,使之魅力无穷。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研讨的时间、空间,要注意倾听、观察并鼓励每一位学生,保证他们都能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例如,教学“体积单位的进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两道探索题:(1)棱长使1分米的正方形和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体积各是多少?(2)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为什么?通过操作讨论,结论在学生的体验中已呼之欲出了。
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课外和谐衔接。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结尾时,我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在好奇心驱使下,学生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挤压成一个长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它的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的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的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种精彩的结尾,给学生创造了丰富想象的意境,激发了学生“我要学”的热情。
三、放飞学生,让学生敢想、敢做、敢说
罗伯逊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就要让学生敢想、敢做、敢说。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想到的绝不提示,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绝不代替,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信地去想、去做,即使错了,也不能有丝毫的指责批评之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做,大胆地说,才敢于争议。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底面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高是10厘米。学生出现了这样两种算式:(1)(5×5+5×10+5×10)×2 (2)5×5×2+5×10×4
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出了这样一个算式:5×10×5,当时我本想否定,以为他搞错了,但转念一想,让他说说理由后,再纠正也不迟。于是问:“你是怎样想的?”这位学生说:“前面的面积是5×10,而上下底面的面积和是1个5×10,因此共有5个5×10,于是列式为:5×10×5。”真是大出所料,我异常兴奋,多么新颖而独特的想法呀!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因为老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老师。而贸然否定学生的回答,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异想天开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乃至胡思乱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以及自主学习的空间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应开放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应还数学学科以丰富多彩的本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赵龙标.开放数学课堂 放飞学生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