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广泛实施的现实困境
2016-05-14马莉
马莉
摘要:小班化教学作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当下的发展依旧有限,而影响其在全国广泛实施的困境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困境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困境。社会环境的困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价值观的影响,教育系统的困境则包括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师资队伍难以适应、课程体系不协调、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教育人口现状的影响。并针对以上两大困境提出探索小班化教学自身的理论和理念、加强教师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和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力度,继续普及义务教育的宏观建议。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社会环境的困境;教育系统的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7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数量的扩展到质量的提升,从单一的应试到全面的素质,从全体的发展到个体的关注,从当前的适应到未来的成长等等,新的内涵和理念促使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发生重大改变来满足现实的需要,而小班化教学作为能够充分实现教育新内涵的一种教学形式在随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不断显现时就引起教育学者和教师的关注。特别是国外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我国从1996年上海首轮试点的研究实现小班化教学从简单引进介绍阶段向实践阶段过渡,之后其迅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小班化教学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可借鉴价值,基于此,笔者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提出浅显的看法,探讨小班化在全国难以实施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的困境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社会大系统之下进行的,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也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而小班化教学的开展会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经济的影响
小班化教学对于教学环境的设置要求很高,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还是教师的教学设置各个环节、方面,都需要经济的支持以保障更为有效率的教学。而我国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小班化教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以及农村则较为少见,但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却是位于中西部和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是导致小班化教学不能够在各地开展的硬性物质条件。
(二)政治的影响
小班化教学所遵循的是开放、灵活和自主探索发展的教育实践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育权利的下放,但是现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大部分决定权在中央,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权较小。这与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外在环境要求不相符,导致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僵硬和缺乏最大程度的效能发挥。
(三)文化的影响
小班化教学的最初研究始于国外,且其自身关注的是个体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体的成长,因此小班化教学在西方国家开展的较早,成果也较为丰富。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崇尚的是集体主义,这对小班化教学的起步在理念上有不利的指导思想,但改革开放后以及现在我国受大量各种思想的影响,已经开始重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利于小班化教学的实施。
(四)人口的影响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有利于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但二胎开放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影响到长远人口数量的增长,对此虽然有人认为受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的人口出生率会保持低的趋势,不会对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可是将我国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国情作为其考虑的前提,就会发现新生人口还是对小班化教学的广泛实施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五)价值观的影响
小班化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追求,其最终的焦点是学生能够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当下我国普遍存在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教育中相应的表现就是对应试教育的过分强调,为了当下的成绩分数不惜牺牲未来社会生活所要求的素质、能力等等,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扭曲的价值观严重影响甚至是阻碍了小班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其长远价值的关注和追求。
二、教育系统的困境
在小班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除了受外部社会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有教育系统自身内部的影响,并且后者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前者,在改革中面临的困难更多。
(一)班级授课制的影响
经过近四个世纪的发展,班级授课不仅在教学方式上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行为的发生,也在其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成熟的完善和发展,而相对地小班化教学相关理论和实践较少,且集中在国外。因此纵然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在当前社会环境受到来自各方不同声音的反对和不满,但其在思想、理论、实践上的现实优势必然会对小班化教学的广泛实施产生一定的阻力,这就很有必要对小班化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大对其理论研究的支持,并在政策上对有条件的区域积极开展探索实践活动,在借鉴国外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本土化的实践研究和形式,为小班化教学的广泛实施建立良好的开端。
(二)师资队伍难适应的影响
依照我国现有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状况来说,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的还不能够起到促进教育的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教育观念。
小班化教学不仅要求教育在形式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革。由于受班级授课传统观念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大多还是停留在以前,即教师角色的单一性、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学生的缺乏独立个体性等,并影响着实际教学的进行。因此,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那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效果就不可能真正发挥出来。
2、教师教育能力。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批改等多项教学环节都有综合性的改革。同时由于小学课程教学的设置是分科教学,教师在从事多年单一的课程教学中极容易出现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模式化和固定化,习惯于一粉笔一本书的大班模式,这种情形对于小班化教学包班制的实施有一定困难,并且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小班化教学的需要,其的实施与大班教学就没有什么区别。
(三)课程体系不协调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仍是以分科为主,强调的是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是小班化教学聚焦的是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小班化教学不能广泛实施的因素之一。此外,我国现行的课程教材编制是面向全国范围的,但小班化教学要求更多的是学校和地方区域教育有关部门的自主性,可对于课程编制,若没有学科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仅让学校和地方承担又会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
小班化教学所秉持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能够为未来幸福快乐生活所奠定基础的价值观,它不仅是要让学生在教育中学到知识,掌握能力,更有在这个过程中所隐藏的价值观、方法以及学生良好的态度和丰富的情感发展,但“唯考试重”的评价现状则让小班化教学成为实施过程中为家长所怀疑的举措,而成绩也成为对教师教学成果评价的决定性指标,于是在社会和家长的巨大压力下教师就不得不加大教学负荷量来提升学生成绩,致使教育中“分数第一”不断进行着恶性循环。纵使在当下的课程改革中,教育呼吁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体系要从甄别、选拔的功能向促进学生、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转变,但事实是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这一转变的速度缓慢、程度较浅进而影响到小班化教学的广泛实施。
(五)教育人口现状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在不断地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将义务教育的普及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列,但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仍有近2亿,且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现状都表明在基础教育中我国首先仍然是要不断地普及受教育人口数量,这对于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则是一种现实的巨大挑战。此外,在农村的教育人口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呈现出递减趋势,这样的情形从表面上看的确有利于小班化教学的开展,但实质上却是在降低教育质量。
首先,从小班化教学的本质上说,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教育趋势,它的推广和实施也必然是以物质经济作为前提的,但是农村偏落后的生产力就与之相矛盾,不仅起不到小班化教育应有的作用反而不能满足学生知识的汲取、价值观和方法等的培养。其次,从教师方面上而言,即使农村教育学生数量减少了,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式方法、综合能力、研究能力等于城市教师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且受到工资水平、地域忽略性等条件的影响,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对学生教育质量提高的程度上依旧是较低的。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父母进程却没有将子女的教育也一起带入城市中,虽然这有利于在农村将小班化教学形式上开展,但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缺乏家庭的情感关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实施面临的困境,从教育的视角看,要想大幅度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的进程在外在社会环境上做出改进是不切实际的,但在教育系统内部做出重大变革则是可行的,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广泛实施。一是探索小班化教学自身的理论和理念。这点既可以从班级授课制中获取适合于小班化教学的部分成果,或者在不断变革发展的各种教育理念中萃取适合其的精华,也可以将国外的实践总结以提炼上升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先进理念;二是加强教师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对于教师的培养培训不仅仅是针对小班化教学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树立关于其的理念和价值观,从思想上做到适应改革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力度,继续普及义务教育。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逐渐走向综合,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体系也会逐渐走出“唯分是重”的局面,而这对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也必然是水到渠成,同时义务教育的普及也会改变我国人口受教育的现状,为实施小班化教学提供基本的素质条件。当这些内在的条件做好量变的准备后,在辅助以外在客观社会环境的帮助,特别是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小班化教学势必会在未来教育中存在和发展。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青山.我国小学小班化教育问题初探[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1.
[2]庞红为.小班化教育的历史考察与问题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01.
[3]陶青.我国小班化教育的历史研究及其深层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3):14-17.
[4]傅禄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8,6:14-17.
[5]张寿松.小班化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J].教育探索,2002,9:66-68.
[6]鄂艳.解读我国小班化教学[J].教育理论研究,2005,1:12-14.
[7]李欢.我国小班化教育实践的困境与出路(中学版)[J].教学管理,2010,1:21-23.
[8]喻莉,王中华.反思十五年来我国小班化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8:6-9.
[9]庞红卫.论小班化教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5,1:80-84.
[10]王都留.小学大班化教学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瓶颈[J].甘肃高师学报,2006,11(2):124-126.
[11]和学新.小班化教育的理性思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1,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