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教学发展性评价在应用中的要求
2016-05-14樊瑜
樊瑜
摘 要:应试型的教育在中国盛行多年,学校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状况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从我国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果来看,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价在评价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关键词: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已成为当代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国家已经把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中小学基础课程。这样的教学评价系统,使学生不得不有针对性学习,限制了其学习的视野范围,其全面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影响,教师不得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局部教学,以甄别和选拔学生为主要目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发展性教学评价指的是,教师评价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学生的优劣,选拔优秀学生重点培养,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有效的教育与激励方式,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充分张扬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与坚持进步的能力。发展性教育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总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多种评价手段与方式,使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反映学生全程学习的结果,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点和小学信息技术评价的特点,得出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应用的必要性,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以及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全新的又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发展性教学评价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评价原理,又要区别于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强调“发展”特点的独特评价方式。以教育面向未来为主导,以评价对象为中心,以评价主体自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凝结而成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是切合现代教育特征与时代发展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本文主要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内容以及相关建议进行陈述,以期对小学教育探索出适合小学生全面进步的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下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基础知识与上机操作技能评价
基础知识与上机操作技能评价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评价,主要是信息技术的上机操作演练、笔试试卷测验以及相关知识随机课堂提问的形式。同样是笔试试卷测验,发展性教学评价下的试卷内容和形式与普通试卷有很多不同,它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形式灵活多样,有立足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问。同时,课堂提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问题的开放性强,能充分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在上机操作演练阶段,教师在规定基本的操作流程之后,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重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在小学信息技术中应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对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得出发展性教学评价对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成绩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中应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
良好的过程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有利于充分挖掘所有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准确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特点与行为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信息技术电子小报的形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由学生自主选择各种形式进行设计、自主分析、解释作业情况,以实践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与
信心。
三、学生的情感变化与人生价值观评价
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更是与学生交流、教会学生做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时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倾向来有针对性地教学,这对于所有科目的发展性教学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直接谈话的方式,对学生的近期情感状况、学习生活态度等问题做最初的了解。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无记名写信的方式,定期搜集学生对教师近期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以及最近的生活态度变化等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与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各种开放、个性的评价方式,获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状况的及时、有效了解,同时,针对不同角度评价获得的结果,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是难得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亢春艳.发展性教学评价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