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016-05-14马月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程表表格学会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学会查找信息,筛选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信息技术课自身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来检验、证明。所以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主要还应该包括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导入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所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入课题,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制作课程表》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位学生在开学报名时姐姐帮他抄了一份课程表(ppt出示无表格式样的),回家后爸爸看见了,又进行了小小的修改(ppt出示表格式样的),这下可为难他了,用谁的比较好呢?同学们你们觉得呢?(爸爸的比较好)为什么爸爸的这张比较好呢?(清晰、简明、快速、直观……)对,同学们说的这些呢都是表格的优点。表格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说你还见过哪些表格吗?(生答)表格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会制作表格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课程表为例,学习在WORD中制作一张课程表。(ppt揭示课题)在这里我运用了创设问题情境导入,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表格的优点,整个导入让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感觉。

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三、即学即用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四、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结合现实生活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时,我先展示了一张完整的成绩表,表中有总分、平均分、排名的计算。由于此表的信息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学生兴趣比较浓厚,纷纷进行了讨论。有学生说使用计算器,有学生说肯定有公式套用等等,参与度高。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引入了本节课的内容:公式的运用。因此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得知操作的方法。由于事情贴切生活,学生热情高涨,参与度高,认知比较深刻,都想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可以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很多问题的处理离不开信息技术,从而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有了质的改变。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导入时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并与其他导入方法有机整合、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马月,学历:本科。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课程表表格学会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课程表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统计表格的要求
超萌小鹿课程表
学会分享
青年课程表
黑马学院2015年下半年超级课程表
本刊表格的要求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