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与小学教学衔接的现状和对策
2016-05-14田野
田野
我当校长时间不长,但在短暂的教学研究中发现制约初中生迅速成长的瓶颈包含了初中与小学教学过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在此浅谈个人看法。
一、初中和小学教学衔接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差异造成的缝隙使衔接不顺
小学的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直观,涉及的知识点少,教师讲课进度较慢,教学任务达成偏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概念的了解及基本能力的形成,学科间联系渗透的内容不多。升入初中后,教材内容加深,知识量增多,思维难度增大。考试科目也由原来的两、三科扩大至七、八科,学科间要求相互渗透与联系。思维训练上小学偏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转变为侧重深入理解和抽象思维等。同时,初中不只局限于课内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者的差异,自然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段及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形成的,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但不可否认,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跳跃性和不甚完善的缝隙,这是初中与小学教学衔接的一道难题。
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不同形成的壁垒使衔接不畅
从小学到中学,随着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角色身份也必然变化。二者从“保姆”到“教官”,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去精取粗”。
小学教师是保姆式教学,一字一句地教,耐心细致地等,教学节奏慢,课上可以多讲多练。初中教师是教官,讲得精,侧重点强,一例一练目标明确,教学节奏快,课堂容量大。
小学的课堂往往是热热闹闹的小手如林,独立思考的时间比较少。而初中的课堂相对安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多。尤其是课堂上学生要有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一边记笔记的本事,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要参与活动,因此听课难度也增加许多。如果不改变学习方法,会很快掉队。
3.环境由熟悉到陌生而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使衔接不利
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大部分初一新生都会产生紧张、焦虑的不适应情绪,尤其是一些心理素质差的、新环境适应能力弱的、过去在学校经常受老师批评的、特别是部分过分追求完美的优秀生,往往是心理不适应的易发群体。
初中老师有时会听到家长的抱怨:“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很好啊,怎么到初中就不爱学习了。”到了中学后,本来学科繁多,知识的技能性较强,要获得成就感较小学艰难得多,加之心理上的不适应,情绪的焦虑,学生的受挫感、失落感、无助感、无趣感势必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迅速下滑。对于那些牢骚,老师、家长都不能忽视,如不能及时疏导,不但影响学习,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疾病。
4.评价标准不同,家长期望值的落差造成衔接的不当
多年以来,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小升初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与他们到中学报到那天统一考试所得的成绩相去甚远。
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初中后的成绩难以接受,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甚至心理上的恐慌。对此,我们期待中小学评价的标准能尽可能的一致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评定,也使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有一个更理性的判断。并以此为参照,使初中与小学的教学更加恰当地衔接。
二、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对初中与小学的教学衔接问题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疏理教材内容方面的衔接问题,在教学中加以弥补
我校教师中,年龄结构在45—50岁的占70%以上,他们自己的子女恰好经历了小学升初中、高中及至大学的过程。他们通过自己孩子的学习经历切身感受着中小学和初高中教材上的过渡和衔接问题,并对此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关于这一问题,他们经常在一起自觉不自觉地交流。出于职业习惯,很多教师已经自然地在自己的教学中主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并已初见成效。
2.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做好初中小学教学衔接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我们发现,学生除了智力因素的差异,其学习基础、知识储备、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差异也相当明显。
城镇孩子在小学几乎很少不参加校外的各式辅导班的,有的孩子不止学一、二科,时间持续也较长,而农村学生在这一点上明显不同。仅以我校英语教学为例,初一年级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十分明显。个别学生已在入中学前学习了几年英语,比如新概念、剑桥少儿英语,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把初中英语教材全部学完。但同时,英语几乎零起步,二十六个字母还不掌握的也大有人在。
对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注意采取分层次教学和分层次辅导。这样,既保证了少数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尖子生在中学阶段有更长足的进步,又使得大多数学生能跟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并逐步提高。
3.从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入手,使初中与小学的教学衔接更得当
小学阶段知识容量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靠记忆。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容量增大,知识加深,学生的学习应该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由机械记忆向加深理解转化,学习方式应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很多学生显然不能迅速适应这种跨越式的变化,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效率低下。
对此,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具体指导并逐步帮助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习惯,上面的情况就可以避免了。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每一学科都有不同的预习要求,与小学有较大的不同。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能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学前制订计划,学后总结反思的习惯,要求学生安排好各科的作业时间,严格按照计划时间来写作业,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由转为自觉。
此外,还要让学生养成听课时做好笔记的习惯。初中课堂上知识容量大,完全靠课上消化吸收是不可能的,记好笔记为课后的复习作好辅垫。
4.注意师生间情感的培养,使教学的衔接更顺畅
小学和中学在育人环境、教学理念、管理模式上是存在现实的差异的,这些差异往往会造成师生间情感的隔阂,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作为初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理解和鼓励,要告诉学生对你们的要求变了,是因为你长大了,不变的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和关爱。尤其是那些在小学学习成绩原本很好的学生,一旦成绩出现滑坡,更需要从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中汲取力量,走出阴影,逐步优秀起来。反之,如果老师训斥,打击他们,就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情感上,造成师生间的疏离甚至敌视,这种恶劣的情绪不可能使他们在学习取得好的效果。
初中生就是这样一个从幼稚到成熟过渡的特殊群体,爱因斯坦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同样,我们教师在初一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就是为孩子支起了一个支点,有了这样的一个支点,就为孩子三年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