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
2016-05-14何军
何军
【摘 要】在学校中,教育教学的目标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在情感充分交流基础上的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呢?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舍得付出,用心付出,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教育沟通;师生交流;思考
作家阎晶明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从一百个方向向内心窥探》,文中谈到作家总在寻找最适合表达自己心灵的文体。由此,我想到教师就犹如作家一样,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上书写着对人生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就要有良好情感基础作为桥梁。要实现孩子们的人生之书的镌写,就要让他们接纳你,就要不断的和孩子们进行情感的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向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出发,从而积极引导着孩子们拥有强大正能量,茁壮成长。
我所接触到的孩子们,其年龄大多数是在7-13岁之间,处于整个人生的小学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各方面特征更加复杂化,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深刻。低年级孩子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如果老师不懂得他们的心里反应,不明白他们的情感产生缘由,有时会无法应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离你越来越远,无法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在我的教师职业生涯里,从最简单的命令式交流到情感的互动,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空间的渗透。记得初登讲台的我,面对一群活泼的孩子,严厉的眼神、没有一丝商量的口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定,使得他们怕我,而我还沾沾自喜,瞧:孩子们多听话!我多有威信!渐渐的,孩子们慢慢变得不那么亲近我,课堂上总是热情不高,离我也渐行渐远,背地里悄悄称我“恶老师”。我不禁扪心自问:早来晚走,向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对待教学一丝不苟,却换不来孩子们的回眸一望,换不来他们对数学的喜爱。我闷闷不乐,我的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里,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学生不是用来训的,孩子是要和他们交心的。我感到不解:他们那么小,怎么会交心,不就是我说什么他们做什么,怎么和他们交流?
直至有一件事,深深触动我,让我幡然醒悟:原来不是不爱,而是我错了方式;不是不会交流,而是我的强势,切断了师生的情感交流的道路。那是在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在台上讲得热血沸腾,可是总有个个头不高,小小的男孩子,老是把手放在桌子的抽屉里,摸摸搞搞,上课不专心,眼神忽左忽右。我又是眼神提示,又是点名提醒,却依旧如此。后来忍不住了,于是开始了我河东狮吼般的惩罚:一阵声音尖锐的批评,一个界尺的拍打。孩子的眼神由最初的直视变得飘离躲闪;由最初的无助变得惶恐;由最初的欢喜变得畏惧。课后,我把他带到了办公室,准备继续教育,这时孩子手里拽着一个塑料口袋,我一把抓过来,问:“这是什么”?孩子小声的回答:“卤花生”。我勃然大怒,上课想吃东西,随手一扔,花生米四处滚落。孩子把头埋很低,小声的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妈妈做的,请你尝一尝。我怕抽屉里不干净,又怕它掉出来,就一直拿着。”此时,我猛然想起这个孩子的家庭:妈妈是一位老实巴交的下岗工人,爸爸已经过世,靠卖一些卤菜维持生活。每次来开家长会,他的妈妈总是选择教室后面的角落坐,和他妈妈交谈时,总会流露出对了老师的感谢之情。我看着孩子,心里一阵难受:孩子那双恐惧的眼睛,无助的眼神深深刺激了我,我怎能如此伤孩子的心,我怎能如此无视孩子对我的依赖,我怎能如此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我紧紧抱住了孩子,“老师错了,老师错了”。经过此事之后又恰逢新课程改革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教育改革在中国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我也接触到了不一样的教科书、聆听到了不一样的新理念,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什么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什么合作交流、什么学生素养等等,我有些目不瑕接。趁着教育改革的大潮涌入学校课堂,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洗涤着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我也静下心来细细思考自己的和学生的交流问题症结,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们进行情感的交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过:“我惶恐的意识到,我个人的情绪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的确,学习任务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完成的,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离不开良好的师生情感基础,成功的情感交流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而正确交流的方式方法与技巧会将教育推向高效,推向成功。
我认为要赢得孩子的认同和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就要和他们成为朋友,进行恰当、及时、真诚、平等的交流,这不仅是小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而且也是教师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润滑剂”。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一项细致的、艺术要求很高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达致最佳效果,必须讲究方式和方法。
1.犹如一缕温暖阳光,适度的给与学生。(平等待人)即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不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而要怀揣着一颗爱心,凭借一种真诚,采取一切可接受的方法,把握与创设一切可能的机会,使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自然然,不着痕迹地进行。
2.犹如一丝春风,渗透学生的心房。(态度亲切)即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而要态度温和的,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蹲下来和他们讲话。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剖析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老师能够了解自己,从而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诲。
3.犹如一年四季,体现学生的花样年华。(方式多样)即用多种方法和学生交流,达到预期教育效果。比如先批后哄(一通暴风雨式的训斥之后,再去“哄一哄”,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而且不会有思想包袱。)、书面交流(用“给老师一封信”代替当面训斥,一些难以说出口的话得以顺利的表达,有时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欲擒故纵(老师先退一步,避其锋芒,再伺机进行教育)、签约法(对个别学生进行约法三章,规定只要达到要求,就可以得到一定奖励)、“网络沟通式”(给学生提供老师的电子邮箱或者微信,让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与感受。)
向着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千方百计营造一种宽松、宁静的氛围,形成一种情感场与意识场,从而使教师和孩子都能体验到一种炽热的真情,达成一种理智共识,享受一种心灵的感动,使人的思想与道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不断的净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吴万圣.《阅读与鉴赏旬刊》,2011(6):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