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错误资源促进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
2016-05-14王晓辉
王晓辉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和成人不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其实,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有效利用好教学中的错误资源,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成长,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一、关注学生的错误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不要回避置之不理,要盯住学生在学习上所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原因,寻找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纠正错误。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先组织小组讨论,探讨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两个三角形的内在联系,得出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说说三角形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或长方形)的联系。我提问一个学生,学生说: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我没有立即否定,而是给他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等底等高)的学具让他在演示中再说一次结论,这时他才发现他的结论还欠等底等高的条件。在四年级的亿以内的读数教学中,例如读760018400,有学生读成:七亿六千零一八千四百,把万级上的万读漏了,这时不要马上说错了,而是让这些学生读数前把这个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地重新再读一次,确定一下是不是这样读,最后学生发现把在万级上漏读“万”字。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可能对错误“视而不见”;直接否定他的答案,可能认为个别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来处理,要花上比较多的时间,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种种原因导致这些错误最后未作处理,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种损失。
二、容忍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老师不能斥责错误的学生,要让学生正确看待出现的错误,容忍错误的出现,将其试为成长的必然。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教学中,小数点向右移动,这个数就扩大,例如5.04×100=,应该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504,个别学生就做成5.04×100=5.0400,直接在小数末尾添上两个0,凡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他就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对学生责骂,要找出他对小数点移动规律是怎么理解的,该怎样改正才对。只有正确对待这种情况,理解学生犯错误原因,老师也要通过自身的教学上反省,反思,才有一起的进步成长。
三、捕捉学生的错误
在课堂上,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错误,使用恰当的语言使出错学生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漏洞,并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
例如“把20005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有个学生写成200050=20万,我问他怎么做,他说:我先分级后,省略万级后面的尾数,看尾数最高位是0,舍去尾数,所以它和原数一样大,就=20万,我说,你对改成万作单位的数的步骤说的很好,但老师有个小问题想请教,你觉得200050和20万相等吗?那能不能有“=”,20万的“万”其实相当与什么?它与原数多了还是少了,所以应该用什么符号才对?其实我们在教学上忽略了一个小问题,都直接把四舍就是把1、2、3、4的数舍去,没有很好地讲清比4小的意义。作为教师要对教材里每个点都要思考全面,理解透切,不要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才发觉,让学生减少错误。
四、转化学生的错误
笔者认为: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错误”,不是着眼在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这一价值判断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课上生成了非常有价值的差错资源,我们就应该放下原有的预设,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①利用错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研究,学生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的定势影响,着眼点会局限于数的个位。屡次出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需求,我顺势导入教学。
②把错误作为反例,让学生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使概念的概括精确化。例如,在六年级总复习中“4.5÷1.5”的意义叙述为“4.5是1.5的几倍”。“几倍?”“3倍。”我在黑板上写下“4.5是1.5的3倍”,紧接着写“4.5是1.5的倍数”。下面有学生窃窃私语,大胆的学生举手表示反对:“不能说4.5是1.5的倍数。”我问“为什么?”“因为倍数和约数一定要在整除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不是整除的算式!”还有补充“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时才算整除,45才是15的倍数。”这样的故意出错,引发学生质疑,在对话中相互启发,明白数学中“几倍”和“倍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③把错误作为比较对象,消除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如:“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16厘米,宽8厘米,如果用它剪直径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用大面积去除以每块的小面积,即16×8÷[3.14×(2÷2)2]≈41(片)。思考讨论,得出应该用“去尾法”,即40片。然而,本题却根本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解答!于是,我让学生画草图,一个个豁然开朗:原来正确的解法是(16÷2)×(8÷2)=32(片),根本不可能剪出40片。进而有学生想到用16×8÷(2×2)=32(片)。可见,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因为经验,错误也可能因为经验!
总之,因为出错的课堂才有师生的互动,教学才有动力,也是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善待学生的错误资源,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使课堂变得更有价值。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石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