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6-05-14李春雪
李春雪
【摘 要】分层探究教学是指在探究教学中老师依据新课标,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使各类学生在探究教学中都有所得。因此,教学分层探究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学生发展中的客观要求,也符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学生;目标;课堂;评价;作业
分层教学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们都能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班级,学生存在着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存在着智力、情感、生活背景的不同。“分层探究”教学模式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对学生分层
对事物的探究,既需要基础知识做保障,又依赖于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的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发挥。因此,对学生分层是分层探究的前提。如何对学生分层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做法:我根据学生在上述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学生分成A(学习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这些层次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然后把三个层次的学生按照组内搭配,组间平衡的原则分成十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标为1号、2号、3号、4号,1号是小组长主持人,2号是发言人,3号是记录人,4号是提问人,每个小组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促使互助合作,想到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2.对教学目标分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由于目标分层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了定位作用,能够保护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根据课程的内容,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1号和2号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全部基本要求,还要拓展视野,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号要求达到基本要求,4号达到新课标的最低要求。在过程和方法目标方面:全班学生必须都完成探究任务。另外确定4号的探究环节,让4号尝试提问、进行简单的归纳,能复述结论,3号提出问题,总结概括实验结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老师对层次学生消除学习恐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学习知识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应培养B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养成探究身边现象的习惯,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老师应A层次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养成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意识。
3.对课堂的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是分层探究中最关键,最难实施的环节。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采用传统教法的课堂上,教师讲得兴高采烈,可一检查效果未能如愿以偿。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先前的个人经验主动探究,重新构建的过程。任何完备的知识,不经过他们自身的内化是难以被学生掌握的。在分层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集中导学,分组探究,个别辅导”的教学策略,有效控制课堂上“分”与“合”的时机和节奏。教师在“合”时应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并做适当的知识铺垫和方法指导,分层布置各探究环节的探究任务,评价各小组的探究活动。探究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在分层探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做到先易后难。同时,教师的提高要有引导性,使各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能够有收获的水平上。教师在“分”时,更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调作用:先让本组C层次的学生发言,接着让B层次的学生补充、修改前面的意见,再由A层次的学生牵头,统一全组思想,形成材料、迭派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代表本组进行探究汇报,最后A层次有无其他思路。在分层探究时,教师要认真巡视,对有探究困难的小组,要个别辅导,比如,多设计几个问题或改变原有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探究的问题上。这样可促使他们主动探究,达到知识和能力共同提高,达到思想的共同净化和升华的目的。
4.对教学评价的分层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与赞美。现代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成败的主观解释,影响着他以后学习动机的强弱,影响着他以后学习的成败。
在分层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分层评价学生:对于C层次学生,只要他在探究过程中态度积极,最后能复述结论,就表扬和鼓励他;对于B层学生,只要他在探究活动中思维主动、活跃,能初步形成结论,就赞赏他、激励他;对于A层次学生的要求要严格一些,当他们方法新颖,归纳科学,应用灵活时,就发自内心地欣赏他、赞美他。
5.对作业分层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更何况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差异又将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作业,A类作业,模仿性作业,直接应用课堂上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B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学生完成;C类作业: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甲组:反应慢,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乙组:反应快,但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丙组:反应快,学习兴趣浓,求知欲高,基础扎实,整体素质较高。学生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流动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和两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另一组。如甲组的同学可以进入乙组,乙组的可以进入到丙组。当然,若丙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学习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乙组,乙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甲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教师不仅应该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应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因为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而重过程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层探究。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每个学生都有个别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造成了千差万别的学生层次。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实现发展的可能性,应该试图通过提供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分层探究来实现,这样有利于各类学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师范大学出版社
[2]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6,第1版
[3]教学作业中渗透素质教育中学数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