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初探
2016-05-14艾萧容
艾萧容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忽视了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主动性、自主性。本文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内化、概念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对教师的概念教学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数学思维发生和发展的前提。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如何引导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去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便成了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结合课堂实例,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建构策略的一些感悟。
一、趣味引入,增强概念学习的兴趣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直观形象的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原型引入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出示一个歪眼不对称的人头像,问:这个人漂亮吗?生:不漂亮。师再出示:这只蝴蝶漂亮吗?生:漂亮!师然后再出示:漂亮对称的椅子,蜻蜓,桃心,建筑等,让学生体验它们的美。师追问:它们为什么美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再相机对折其中桃心图,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现象,并指出,像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从而引出概念。这时学生有了发现美、探究美的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概念学习中来。由旧知引入新知学习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引入能让学生感知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概念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先让学生回忆同分母加法的方法,再改变其中一个分母,变成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由于有了“同分母加法,就是几个相同的分数单位相加的基础”,进而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必须转换成相同的分数单位(及同分母)后才能相加”这一算理,突破概念教学的难点,容易让学生掌握“通分”这一重点方法。
二、主动建构,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运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概念的本质,将有效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教师设计了多个体验建构活动。一是看视频动画活动:出示一列儿童玩具火车在一个圆形轨道上只行驶一圈的情景;再出示一位小女孩围绕一个池塘只跑一圈的情景;接着出示蛋糕店心形包装盒外有闪烁霓虹灯围绕一圈的情景;然后出示一个工人围一圈篱笆的情景;最后出示装饰照片像框需围绕一圈的情景。让学生感悟周长的共性。二是设计了系列操作活动:如摸,围一个物体一周的长;画一个物体的周长;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系列活动体验,感悟揭示周长的本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学生对概念深刻构建,轻松理解,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抽象概括,理解概念的本质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学生需要通过抽象、概括、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将大量具体直观的表象,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当学生大脑里有了“5只手、5个篮球、5朵花”等丰富的表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中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可以用一个什么数字来表示?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后,教师再帮助学生提炼,抽象出“5”的数学概念。这个环节,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及问题引导、组织自主思考、互动交流、精讲提炼等活动,来帮助学生达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也是理解概念的本质重要的方法之一。如学生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学生想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积累了“长方体1的体积=1×2×12”、 “长方体2的体积=2×2×6”、“长方体3的体积=2×2×4”等实例,教师需要问题引导:这些体积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计算所用的数字就是长方体的什么?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归纳,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后,容易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这一概念的本质。
四、优化内化,巩固概念的稳定性
巩固概念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概念的内化,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掌握概念的实质,凸显概念的本质。所以,内化是巩固概念的最佳形式。教师要及时优化概念内化的形式,顺利巩固数学概念。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设计如下活动:一是当学生知道对折后两边完合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活动,验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实践操作交流展示活动,凸显概念的内涵,强化了概念的本质,顺应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观点。二是设计判断题,判断生活图形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去审视图形,寻找对折完全重合的方法,拓展概念的外延,进一步巩固概念。
五、实践运用,延伸概念的价值
为了增强概念运用的准确度,灵活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教师就不断挖掘素材,展现概念生活原型,拓展学生视野。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教师在拓展部份让学生欣掌生活中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大众系列小车标志,农业银行标志,国徽、奥运会标志,桂林山水倒影图;再引导学生创作轴对称图形。又如教学圆的认识后,引导学生在正方形里画最大的圆,解释摩天轮中的圆为什么能平衡的旋转起来。再如教学《速度》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倾听闪电雷声的情境,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生:电闪雷鸣。师追问:是先看见电闪还是先听见雷声?生:先看到闪电。师:其实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看到的和听到的会有先后呢?我们来解释一下。课件展示: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秒,声音的速度大约是340米/秒。学生成功解释后,介绍了大量的有关动物及可运动物体速度的信息,学生概念运用领域得以拓展,成功得以体验,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概念掌握更加深刻,运用将更加灵活。
总之,概念教学应注重概念的价值引入,注重概念形成建构过程,寻求变式凸显概念的本质,联系生活,不断拓展概念的生活原型,丰富学生认知视野,方能使学生在概念获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卢卫平.《学导点燃激情 高效激活生命》,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
[4]程利容.《浅谈“高效课堂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2a012c0102uwp2.html,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