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2016-05-14孙礼纯

教育界·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问题

孙礼纯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课堂教学、传媒载体教学、网络载体教学和学生活动载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与发展方向。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思想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各高校分别开设了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课程,从理论上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各高校还充分利用自身特点与校园环境,开展各种竞赛、演讲、辩论会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性活动,调查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身兼重任,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是实现我们伟大民族“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是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少数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出现对传统思想道德的叛逆、人生理想的失落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一)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了挑战

通过微博、微信,每个用户都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情绪化的概念、意识等进行释放,有的是通过文本的形式,有的则是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来对自己关注的各种转帖、简短的新闻等进行展示与发布。微博、微信信息发布的门槛较低,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庞大而繁杂的微信息不断冲击着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再加上我国监督制度不健全,尚未出台对微博、微信管理的有效措施,面对不断传播的各种负面新闻与信息,监管机构束手无策。毫无疑问,微博、微信内容的多样化导致了各种信息泛滥、信息量过剩的局面,这是对当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网络舆论环境的一种挑战。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些新生代大学生从小就接受党的教育,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养。升入大学后,通过接受更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一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提高,他们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更加崇高。但是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传入我国,使得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矛盾:他们既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政策,同时又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充满了好奇,崇拜西方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他们既懂得吃苦耐劳,又崇拜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思想。所以,很多大学生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

(二)微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对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时代拥有比较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用户通过Web、WAP网络、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MSN绑定等都可以及时对微博、微信进行更新,从而实现信息的顺利对接与大量信息的上传及下载。之所以说新媒体时代具有开放性,主要是由于微博、微信的传播技术平台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微博、微信的信息共享不受职业、教育背景、年龄、性别等条件的影响。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群体都积极参与到其中进行信息的分享与传播,因此,微时代信息的开放性特点也创造了微文化类型的不同形态,并在思维方式、情感交流、价值观、道德标准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对大学生形成了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宽泛性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任何人都可以向社会散发大量的信息,这很容易出现一些负面信息出现,并导致信息污染、不良信息泛滥等问题的发生。在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已经从原来简单的面对面交谈转向使用移动通信设备,运用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流。在先进的交流方式下,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成为人与机器的交流,原来留存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表情变成了毫无情感的数字或者语言符号。长此以往,大学生由于缺乏与人的正面沟通而逐渐丧失交际能力,严重的还会产生自闭倾向、精神麻木、情感冷漠等问题。例如,一些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很容易被迷惑,存在“谁也不认识我,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思想,他们摆脱了思想道德的束缚,在个人空间中随意编造一些谎言、谣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再例如,网络中也会充斥着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反社会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想、色情图片与暴力视频等,这些负面信息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毒害着他们的思想,侵蚀着他们的灵魂。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辨别能力还很弱,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在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下丧失自己的理想与信仰。

(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

新媒体的出现,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了社会发展速度,更拓宽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渠道。大学生不再只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以及书本获取知识信息,他们还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一广阔的信息平台进一步优化书本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视野。可见,新媒体时代在拓宽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同时,也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者已经熟练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理论体系,并通过历史、人文、社科等方面知识的积淀,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在丰富的教育形式支撑下,在高尚的个人魅力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在课堂上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因此他们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深信不疑,对教育者更是心怀敬畏。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大學生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在新媒体平台的帮助下能够非常便捷地从网络上获取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长此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被撼动,师生之间的从属关系被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网络媒介素养主要是指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或发布信息,并在网络社会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例如良好的网络是非判断能力,较强的网络生活自制能力,积极的网络思想观念,正确地利用网络表达个人意愿的能力等等。在高校开展网络媒体素养教育,能够明显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格局、社会发展形势等判断能力,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在使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工具时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思想道德约束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操。

(二)在校内外开展丰富的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新媒体

网络的普及与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虽然能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但它永远无法代替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各高校要把握机遇,在校内外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为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活动的设置要注重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适应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大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将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来。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隐患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但是由于心理上不成熟,自制力又差,很容易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因此,为了防止大学生误入歧途,防止他们玩物丧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新媒体。例如,教师不应对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围追堵截”,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循循善诱,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拓展知识层面,优化知识结构,并利用新媒体开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在新媒体上发表正面的言论,更好地将学习和娱乐结合在一起,趋利避害,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因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三)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宣传,向大学生传播正能量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转变,非主流意识在网络中的传播等等,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面对这一背景,向大学生弘扬正面的网络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向大学生宣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四)做好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是开放的,人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起者、传播者。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过程中,人们都享受着高度的自由,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撑下,人们可以将信息直接发送到接收者身上,而信息的发布过程中不需要做任何审查、过滤,不需要发布者留下真实的姓名和身份。这就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编造的一些虚假信息以及反社会言论等,都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凭借现有的条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承担起信息把关人的重要责任。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顺应时代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与时俱進,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6):76-78.

[2]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49-52.

[3]马会超,郭学军.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46-49.

[4]易鹏,鲁宽民.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J].求实,2013(07):79-81.

[5]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问题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