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6-05-14王洪太

甘肃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教学资源

王洪太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前准备;研读教材;创设情境;重视评价;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40—01

“有效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改要求下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其内涵就是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确切地说就是达到预定的三维目标。

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落实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改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前充分准备,做到胸有成竹

1. 研究课程标准,认清当前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设置课程的理念,把握何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撰遵循了什么规律等等。只有认识这些要求,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只有认清当前的时代特点,认清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认清大纲的具体要求,我们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2. 认真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研读教材,要认清在原来的教材基础之上新教材在知识方面有何所增,何所删;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式变动如何。从整体上来看,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3. 加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发展水平。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有什么样的爱好,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导入,如何联系实际;学生知识水平如何,我们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起点;学生能力水平如何等等。这些细节,都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严格落实各个环节,打造精品教学过程

1. 打造精品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知识是科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规律,那么这种规律的呈现方式也必定是有一定的规律、条理的。一个教学设计,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体现了这种规律,是否尊重这些规律。所以,一个教学设计成功的标志之一就应该是它环环相扣,密切衔接。授学生于有规律、条理化的、有完整结构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处理知识的这种思想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将以这种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思维来处理其他的知识——学生将会获得知识以外的更重要的品质。教学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重点突出,难点层层展开,层层深入。首先,问题的设置应具有悬念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将一个大的、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子问题,使难度降低,以利学生将问题和现有知识进行联系;最后,所设置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沿着逐个问题层层深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 创造激励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适时设置问题,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提高其参与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激情参与,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其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3. 重视过程评价,及时信息反馈。重视过程评价即指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后,教师要及时评价,重视师生情感交流,逐步建立师生情感纽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强化,以后他们将会出现更多的我们所期望的行为。重视过程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乐其业、钻其业、精其业。

4. 落实面向全体原则,优差兼顾面向全体。要做到优差兼顾,最佳途径就是实施分层教学。所谓面向全体是指,我们所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合乎大纲要求的人,适应社会当今时代的人;面向全体还指我们要打破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精英教育的理念,而要大力推行大众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把提高全民素质当作己任。

5.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知识呈现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比如板书和多媒体。但教学工作者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只利用多媒体,备课的过程就是备课件的过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一些教学工具是为我们呈现知识服务的,只有它利于我们展示教学内容时,我们才利用多媒体。板书的作用是不可偏废的,最佳的状态是两者兼用,嵌合使用,做到各司其职,有机交叉,不重不漏,深入简出。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教学资源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
试论中英语言教学的异同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