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信任的语言
2016-05-14王忠民
王忠民
信任是什么?又有多么美好?它会使鸽子不慌张,既可悠然踱步,也能翩然飞舞;它使孩子如花儿一般尽情绽放,即使栉风沐雨依然美丽娇艳;它给阳光赋予脉脉柔情,让温暖的明亮充满世界的每个角落。试想,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如果是在信任中成长起来的,他眼中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色彩?他又会以怎样的热情来拥抱这个美好世界?这对一个孩子人生的轨迹起到多么大的作用,给他将来的命运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如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就应坚决摒弃不信任的语言,充分重视信任的语言,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信任的氛围中,安心向前。可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们总是扮演着各种“出彩”的角色。请看下面的三位妈妈:
第一位:疑神疑鬼的妈妈
“你老低着头走路,是不是对我瞒着什么?”妈妈担忧地问雪雪。
孩子看起来有点羞怯,不愿开口。然而妈妈继续追问:
“出了什么事吗?”
“没出什么事。”
“那你为什么这样望着我?”
“我怎样望着你啊?”
“你老躲避我的目光……”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你是不是得了很低的分数?”
“不,老师根本没有提问我……”
“那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什么。”
忐忑的妈妈总感到雪雪有点不正常,心神不宁地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事实上,今天雪雪所受的委屈是:她和小朋友元元在街上同行,当她绊倒在地的时候,而他却站在旁边哈哈大笑!
可以想象,这并不仅仅是她对元元的一种失望,也是一种羞怒的悲伤。女孩偷偷地哭了,可小小的自尊心又促使她保持沉默,对谁也不愿说。这种时候,这位妈妈目光凌厉却心思粗放,只管怀疑孩子做了什么错事,咄咄逼人地一味追问,全然不知自己是雪上加霜!——这种疑神疑鬼的盘问,不仅使孩子抗拒,更加沮丧。
20世纪有部有名的电影叫《煤气灯下》,反映了这一类现象中的极端情形。男主角要把太太逼疯,于是不时减弱家里的煤气灯的亮度,同时坚称煤气和往常一样好好的,如此使妻子不敢信任自己的视觉,也意味着她一定有了幻觉。现实中,疑神疑鬼的父母和影片中的男主角毫无二致,总是否认孩子清楚观察到的事实或感觉,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蓄谋有意的,一个是“无意识的有意”。举目望去,多少家庭充斥着这种怀疑、不信任的雾霾,令人窒息!
第二位:全盘否定(包揽)的妈妈
孩子起床了。妈妈说:“瞧你叠的被子,长不长,扁不扁,多难看!还是我来吧!”
孩子要洗脸。妈妈说:“会洗吗?猫都比你洗得干净。”
孩子要刷碗。妈妈说:“别乱动!你洗不干净,不小心还打碎了。”
孩子出门,那更是千叮咛万嘱咐:靠边走,注意车;过马路,先看左,再看右;到了幼儿园,不要和小朋友打架;下了课,先上厕所;放了学,马上回家……
于是,这种不信任的环境中的孩子从“手足无措”到“一无是处”已成定式,好似笼子里的秧苗,即使某一天拆除樊笼也不会舒展,因为它早已失却了奋争的本能。
第三位:“及时雨”式的妈妈
“该看新闻了!”播放新闻的时候,孩子刚想打开电视,就在这一瞬间,传来了妈妈提醒的声音。
在餐桌上,孩子一边看着菜一边想:先吃这个菜吧!妈妈立刻把那盘菜推到他的面前,说:“吃这个菜。”
打开放玩具的抽屉,孩子在想该玩哪一件呢?或许是积木?耳朵边又响起了妈妈的声音:“挑积木吧,儿子!”
多么及时的声音啊!而且无处不在!这种声音号角似的陪侍着孩子,急不可待地总是抢先一步,生怕孩子动动脑子伤了身体,其结果,孩子由天生的“小问号”退化成了懒钝的“句号”——孩子的自主性完全被扼杀了。
该不该去洗手呢?妈妈没有说,虽然小手玩得很脏了。该不该把小人书都收起来呢?妈妈没有说,虽然桌子上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好多小人书。该不该起床呢?妈妈没有说,虽然指针已指向8点了。还有,盆花该不该浇水呢?阳台上晾干的衣服该不该收起来呢?弟弟在欺负另一个孩子,该不该去制止他?如此等等,都由于妈妈没有及时指挥,而不敢放手去做。可以想见,这种“及时雨”浇灌出来的孩子长大成人,失去了父母的依存,或没有事先定好的条条框框,面对纷繁的世界将会多么纠结!因为,太多的选择题要做,或难或易,或简或繁,他们除了陷入犹疑不定的泥淖之中徘徊苦恼,还能有更好的对策吗?
这三位妈妈比较典型,其言其行值得我们反思。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他们似一株株庄稼,随着时令拔节成长,他们有好奇的天性、探索的本能,在四季的变幻中孕育着内在的“自我”。父母充分地给予孩子信任,用信任的声音陪伴孩子时,无疑于给庄稼施肥除草,使其枝叶茂盛,颗粒饱满。反之,不信任的声音初时是网,其后是刀——它将禁锢和扼杀所有的活力乃至心灵。
爱护孩子,请从信任的语言开始吧!信任的语言像阳光,会带给孩子光明的见解;信任的语言像花朵,会带给孩子芬芳的思想。请相信,孩子自主的力量,充沛的心灵,始自你第一句信任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