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萧红致敬

2016-05-14吴俊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萧红学习

【关键词】《春意挂上了树梢》;学习;真正发生;致敬;萧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47-02

【作者简介】吴俊,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靖江,214500)教师。

萧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非常有才华而又命运悲苦的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我眼里的萧红,是坚强和倔强的,也是多才与多情的。她的文字,冷气森森却又炽烈真挚。今年是萧红诞辰105周年,我选择《春意挂上了树梢》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向萧红致敬。希望通过这一篇《春意挂上了树梢》,让学生了解萧红散文的一些特点,了解萧红冷冷文字下强烈的情感,那悲天悯人的善良和民族意识。倘若能够因此让学生喜爱上萧红,去阅读她的其余的散文,哪怕只有一部分学生这样做,我也是满足的。

【教学理念】

设计时,我认为要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体现对学生经验、前期知识、困难、需要以及学习风格的关注,让学生课上有充分的时间专注于学习。于是,在正式教学之前,我设置了自主学习环节,期望借此来对学情进行更加充分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置也能更加明确地指向学生的需要,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我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完成下列任务:你觉得通过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什么?你觉得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鉴赏。谈谈你在阅读中的疑惑和问题……

在整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业时,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文章虽然题目是写春,但内容上感受不到春意,反而感觉有些凄凉?作者有何用意?为什么作者认为快乐的人总是快乐的,而哀哭的人总是哀哭着?为什么作者说“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为什么要将这些不幸的人消灭掉?……综合起来,学生所提的疑问,主要集中在“汪林”这个人物和“我”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上——“汪林”是“我”的朋友,作者应该不会批判她,但也不像是表扬;“我”对这些不幸的人又是什么态度呢?为什么要消灭掉他们?

学生对“汪林”的理解与教师对“汪林”的理解有差距,需要教师去适当的引导,可以讨论,可以引证,让学生思考这个人物的特点及作者写她的用意;学生对“我”的理解误差,主要是时代的隔阂,缺乏对背景的认识,对萧红的不了解,再加上在阅读文本上尚且不够细致,故此,情感把握上不够准确,与作者有着太多的隔阂,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针对这些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讨论,细读文本并且相互激励。于是课堂上我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空间,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从他们的阅读感受出发去促进沟通,加强合作,引领探求,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挖掘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悲悯情怀。

2.体会语言的使用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3.如何将以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紧贴着语言不断深入探讨文本背后的意义世界,获得审美和思想上的收获。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及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次赛课正逢春日,可谓“故人西辞马洲城,烟花三月上徐州”。赛课前一天,我特地来到徐州三中校园,试图去感受属于学生的春意。校园中到处是怒放的春意,紫荆花、迎春花、桃花、樱花争奇斗艳,肆意开放;学生在这大好春光里学习、运动,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于是,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切,用作课前的导入。

目的有二:一是拉近了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为课堂教学的展开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这些图片紧扣“春意”主题,我试图让学生在直观上进行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春意”的真正内涵。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堂开始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知人论世”,去介绍作者萧红,去了解写作的背景,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他们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展开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疑问。

课文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由此带出两类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分别写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晚上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并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于是,我让学生找出体现“春意挂上了树梢”的具体景物,并概括出白天和晚上人们的主要活动。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就让学生进行了思考和归纳,课堂上只需略加总结。

我将学生总结出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快乐的人们,尽情享受春光;不幸的人们,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汪林”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作品主旨的理解,也使学生明晓了对比艺术的妙处。

(三)品读课文,问题探究

两类人物中,作者着重笔墨描写了“汪林”,而“汪林”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最富争议的一个人物。我根据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整理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重点突出汪林这个形象?作者对汪林持有什么态度?她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

对于汪林形象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以下答案:

对于这样的答案分布,我认为这与学生不太清楚历史背景有关。

于是,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观点,再水到渠成地补充历史背景——“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伪统治下的哈尔滨。当时正值日俄战争后,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列强纷纷在哈尔滨建立总领事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

不仅如此,我还给学生展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图片,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背景的介绍和对当时中央大街图片的感知,学生对“汪林”的幸运与不幸的理解会更深一层,会认识到“汪林”这类人虽无过错,但是这种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作者在客观描述中是隐含着批判讽刺的,充分了解到萧红的情感冷与热的交织。

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均衡,甚至还有一定差距,但在问题设计时,我抓住“汪林”这一关键形象,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为进一步理解思想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做铺垫,从而保证了阅读理解的顺畅性和实效性。

(四)品味语言,体会主旨

因为文章所写的时代和我们相距较远,学生对有些句子难以理解,我将学生预习中反馈的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整理,挑选了其中三个句子让学生自己品味。

1.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2.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第1节)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第16节)

3.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学习到这里,学生对这三个句子的理解明显已经深入一层了,学生回答整理如下:

“第一句中运用反语,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第二句中运用呼应、反复,第一处是自然景物描写,第二处含象征意义,包含激愤之情;第三句中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运用对比,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生活遭遇,抒发了悲愤之情。”

这时,我趁热打铁,及时点评和总结,得出萧红在文本中表达的主旨和蕴含的情感,更悟得了语言文字艺术之妙。

(五)情感体验,总结延伸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已经有了较大提升。于是,我试图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引导。

1.联系萧红的经历探讨作品中的悲悯情怀,包括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悲悯、对于国人精神麻木的批判、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慨以及对于民族国家现状的忧虑等。

2.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和课文,归纳出悲悯情怀的内涵,使学生在审美和思想上都有收获。

3.最后用作家庞进对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的阐述来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现,让学生明白悲悯情怀不只是对弱者的同情,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注,对民族的担当。

我以一首原创小诗《你叫萧红》的朗诵作为这一环节的收尾,将整堂课推向高潮——

你,叫萧红/生在冰天雪地的呼兰河/却死在花开荼蘼的浅水湾/你,叫萧红/一个坚强的女人/用火,用血/用青春,用浪漫/用柔弱的文字在石上磨/磨成锋芒/磨成可以投射的利剑/你,叫萧红/一个倔强的女人/也想有只温热的大手/一直攥紧的相牵/你也想家/无数次地想冬天/想雪花/想从没有亲人的浅水湾/回到有母亲在的呼兰河边/只是/这些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但我们不会忘记/你,叫萧红

(六)拓展延伸

1.延伸阅读萧红的《雪天》,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体会作品中的悲悯情怀。

2.让学生记录下生活中碰到过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联系生活,既达到练笔的效果,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萧红学习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致萧军信札:北京匡时拍卖价64.4万元
萧红的遗憾
萧红墓畔口占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与生活分离的社工干预行动项目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