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

2016-05-14顾淋丽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叶芝诗人诗歌

【关键词】诗歌教学;品;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41-03

【作者简介】顾淋丽,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京,210012)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班主任,雨花台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教学思考】

“让学习真正发生”,从某个程度上来讲就是处理好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讲就是——教师不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得学生成人的“养正者”;更不是学生成长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协助者”。的确,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有“教师”,也不单单只有“学生”,真正好的教学要从“我”到“我们”,重建教师的思维方式,让“学习真正共同发生”,为学生成长打好生命本色。

一、教师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学生成人的“养正者”。

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不再有要求。所以,对于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当好最初的设计者,教师备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教学思路。比如在教学《当你老了》这篇文章时,在充分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入到第二个大环节——“再读全诗,精析视角”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从标题中的“老”字和“你”字入手,品味作者构思的巧妙——这两个字分别从时间、人物两个视角进行独特表达:时间流逝,作者对女主的情感不变;伊人老去,作者对女主的情感仍不变。这样的深度挖掘与提炼,是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中实现的,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女主人公的那份挚爱。

二、教师不是学生成长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协助者”。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关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论述:“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以《当你老了》为例,课前我设计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就喜欢的词、句进行点评,旁边要写好批注,用于课堂上交流分享;也可以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到课堂上共同探究寻求解答。在上课前,我将学生的预习作业收上来,进行了初步整理,我发现学生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虽然不符合我原先预设的所谓“标准答案”,但是却能言之有理,另成风景。所以在课堂上我让这些学生的答案充分展现,并给予肯定,这就是“协助者”的真正含义吧。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感知,体会深沉真挚的情感氛围。

2.推敲斟酌,感受平易精准的遣词功力。

3.延伸拓展,理解爱与艺术的矛盾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阅读感知,推敲斟酌,体会诗词含义及背后深沉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李健的《当你老了》歌曲)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歌吗?那知道这首歌与我们今天上的课有什么关系吗?歌曲的部分歌词出自于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这是这个爱尔兰诗人在28岁时写给他的恋人毛特·岗的,这首诗歌在全世界流传深远,在中国的译本我看到的就多达26种,诗歌不仅被翻唱成歌曲,还被选入了人教版高中选修课本,今天我就和大家共读这首经典诗歌——《当你老了》。

板书:当你老了

二、初读诗歌,漫谈感受

(一)漫谈感受

师:苏轼曰“三分诗,七分读”。要想真正领略一首诗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必须反复朗读,用心体味。所以,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两遍,然后再来谈谈你们初读这首诗的感受。

要求:提出有问题的地方,寻求解答;对文中喜欢的词、句进行点评,交流分享。

学生朗读并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答案归纳如下——

1.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炉火”,既是代表了作者晚年生活的场景,也为诗歌带来朦胧、恍惚的氛围。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变成往事,在炉火旁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

2.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在分析品味本句时,教师引入背景材料——1889年,毛特·岗无意中读到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被打动了,主动提出和叶芝结识。于是,23岁的叶芝在伦敦的一棵苹果树下初次见到22岁的毛特·岗。

……

叶芝向毛特·岗求婚,却遭到拒绝。但叶芝仍一心一意地爱着她。1年后,也就是1892年,叶芝为毛特·岗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当你老了》!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过去眼神的柔和”指曾经两人共同相处的美好时光。“过去的浓重的阴影”指两人感情中的挫折(毛特·岗对叶芝求婚的拒绝,对此造成的痛苦和伤害)。

总结:眼神的柔和、浓重的阴影——理解为叶芝对毛特·岗的感情波澜,有甜蜜、有痛苦。

3.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候,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朝圣者的灵魂”——灵魂指的是对方的内在美。

教师补充背景材料:叶芝称毛特·岗是“朝圣者”,是因为作为戏剧演员的她同时是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而叶芝对毛特·岗的终生追求,也同样带着某种顶礼膜拜的朝圣性质,这是一种有着宗教性质的虔诚的爱——忠贞之爱。

“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一般的爱更多在青春貌美时,而叶芝的爱却是一生一世,连绵到老。多年后,当有人对他说毛特·岗韶华已逝,且失偶独身,并借此安慰他的失恋之情时,叶芝在一首诗中描写他的感受说,“时间只能再一次焕发出她的美:因为她风姿非凡华贵雍容……只要她转过身,你就会知道听人安慰有多么愚蠢”。可见叶芝对她的爱跟一般人不一样,他不是爱她一时而是爱她一生,不论是她青春貌美,还是满脸皱纹,都不能改变爱的初心。

4.垂下头,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它缓缓踱着步子”“隐藏着脸庞”中的“它”,指的应该就是上一句中消逝的“爱情”。本来,“爱情”是一个抽象的词,诗人在这里也把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它”化身为一个生命,在山顶行走,在星星中藏起自己的脸。这一结尾也有一种“意象化”的特点:一方面,“缓缓地踱步”与“隐藏的脸庞”,再一次传达了那种无限的怅惘感、消逝感;另一方面,在山峦与群星之中,“爱情”——这个既抽象又具象的存在,似乎和广漠的自然、天宇融为一体了,一种超越性的净化效果由此产生。诗歌的抒情力量,也同样融化在场景、意象的安排之中。

(二)初步概括

师:刚才大家对诗歌内容进行了漫谈,你们能够通过品读、抓意象、抓细节、知人论世等多种诗歌鉴赏方法来完成,表现很好!那么,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叶芝爱毛特·岗的什么?请用一个词语你来概括一下这种爱。

学生总结回答。

板书:爱的内容——内在、一生——忠贞、永恒。

三、再读全诗,精析视角

(一)教师范读

师:“棋逢敌手难藏行,诗到重吟始见功。”后半句是讲好诗要反复吟咏,才体会到它功底的深厚。同学们读了,老师再来读一读。

教师配乐范读。

(二)精析视角

思考一:题目往往是诗文的眼睛,读诗要善于从诗题入手,提拎全文。标题中的“老”字,说明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而写作又是在什么时候?诗中哪些词语体现出诗题的“老”?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时间视角写作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时间的视角——故事假设发生在未来,时光已逝,摧毁了你的容颜,带走了你的青春,在你衰老了的脸上刻上痛苦的皱纹。然而,你发现了什么?别人爱的只是你的青春年华,你只能哀叹这些爱情的消逝;而我却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脸上的痛苦的皱纹,所以,只有当站到那么远的、“老了”的距离,也只有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才看得清真正的爱情。这种假设让时光验证了真正的爱,让我们看到作者这种超越了时间的距离到达永恒的爱。

思考二:我们再来揣摩标题《当你老了》中的“你”字,说明这首诗歌的抒情对象是谁?诗中哪些地方是从“抒情对象”的角度表述的?其实“你”的背后还有谁?哪里可以看出来?诗歌为什么要把“我”这个人物隐藏在背后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人物的视角——写的是“你”,但其实每一个“你”的任何举动,一颦一笑,都出自诗人眼睛,是从诗人眼中、心中看出,莫不是因为诗人心中有你!哪怕你根本无视我的存在,我依然将你刻在心中。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抒情对象无比深刻的感情。

(三)学生朗读

师:刚才这一部分我们从标题入手,就两个关键字从时间、人物两个视角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拎全文,感受挚爱。下面我们在此基础上请同学来读读这首《当你老了》。

学生分段落朗读。

四、拓展推进,体悟人生

(一)拓展推进

师:这是一首写给恋人的求爱诗,打动了很多人,按照我们中国人喜欢的大团圆结果,大家肯定希望他们能够“在一起”,但是事实是没有成功。

出示背景材料:1903年,“朝圣者”最终选择了一位军人作为法律上的丈夫:麦克布莱德少校。……

(二)体悟人生

师:显然,这些文字是那么让人感动,但是“毛特却一次次拒绝叶芝的痴情,即使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即使在对方荣誉最盛之时”。为什么如此痴情就是不能打动毛特·岗呢?

师:王开岭先生在《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这篇文章中一段文字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虽彼此尊重和敬佩,但‘朝圣者的政治原则和独立主见,使之不会在感情上接受诗人天生的柔软。”一句话,他们不合适。

师:叶芝写了那么多的诗歌,却依然没有赢得毛特·岗的芳心,这是一个遗憾!但是1923年,叶芝因为这些动人的诗文创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苏格兰诗人绍利·麦克兰在《叶芝墓前》写了这句诗歌来评价叶芝的一生:“你得到了机会,威廉,……因为勇士和美人在你身旁竖起了旗杆。”请结合这句话来谈谈你对叶芝这份遗憾之恋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勇士”,当指爱尔兰自治运动中那些武士般的激进者。“美人”则由毛特·岗领衔主演了,她甚至身兼双职。那“机会”,指的是一个时代所能给一个天才提供的精神资源和能量。

这诗歌,对历史有用的,对爱情却未必。对人类整体有用的,对一个女人却未必。这痛苦,对普通人来说可谓不幸,对诗人的艺术生涯而言,却属福祉。现实之死,正是艺术的开始。

全体齐读诗歌。

猜你喜欢

叶芝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当你老了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我是骑者 策马向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