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形象研究
2016-05-14赵丹
赵丹
摘 要 新媒体的发展在受众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中出现的各类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女性形象特点成为一个颇具关注的焦点问题。当代女性在社会、工作、家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网络这样一种新媒体发扬光大,从而展现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的光彩一面,展现属于女性“本我”的个性。文章针对“新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为方向,以研究传播文本为切入点,主要对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 女性形象;新媒体;网络新闻;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8-0095-02
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各有说法,女性形象问题也一直是各学科不断论证的话题。女性在生活中有其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女性形象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女性的本质和特征及其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虽然从媒介中发现并研究构成人类社会“半边天”的女性的形象特点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中外大部分学者对媒介与女性的研究都是从传统媒介入手。以往传统媒介层面研究女性形象的方法和内容都太过单一,而网络媒介则不同,它具有独特的互动性,但该层次的研究成果目前屈指可数。
1 网络新闻中女性形象呈现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介形态,跟报刊、户外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相比新媒介被称为“第五媒介”。新媒体作为传播学研究对象,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分为2种:一是,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二是,强调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新闻对女性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笔者统计两周内腾讯新闻通过移动客户端转发的新闻,总共80条新闻中关于女性新闻的报道就有30条,其中大多都是关于娱乐明星的,剩下的都是有关妇女生活层面的新闻。不仅我国,统观国际新闻,新闻中涉及女性的话题大多是娱乐,弱势群体,母性光环等,涉及政治的新闻中女性总是占边缘角色,似乎政治就是关乎男性的特权领域,而女性不自觉地被排除之外。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在男权为中心的文化氛围里总是以为男性权利的升迁是理所当然,虽然新媒体环境下女性关注度确实有所上升,但是在某些领域的话语权还是不尽人意。
2 网络自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
相对商业网站,自媒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则为女性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展示空间。不可否认像杨澜、于丹等名人起到了一定的意见领袖的作用,但是我们会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些真正搞学术的女性受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及某明星,某网红,他们大都与娱乐、自身宣传为主。新媒体时代对于女性的关注出现了审美与审丑两个极端,也就是说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形象还没有摆脱“被看”这一现象。女性通过身体来张扬个性,构建女性的话语权是徒劳的,因为这是以男性的价值标准来对自身身体的改造。在“男本位”的观点中,男性与女性在视觉文化中分别扮演着“看”与“被看”的角色。女性在被男性观看的同时其观赏性就成了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此时女性所谓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意识被抹杀殆尽,这种通过男性话语进行表达的女性写作实际上造成了新媒体女性的失语。
3 女性网站中女性形象呈现
网站中的女性频道以女性时尚、美容、情感、八卦等内容居于中心地位,依然没有将女性的视野扩展开来,在思想、文化、经济等领域女性的涉足微乎及微。可见,女性频道对女性的定位就是“关注时尚不断打扮自己以获得男性开心的热爱八卦新闻而且常陷于情感沼泽的人”。处于集体无意识的女性大多数被定位于传统角色来迎合媒介市场。时尚奢侈、美容健身、性爱婚姻、家政服务等网络频道的定位都表现了女性特征的“小我”。但是对于女性作为独立、平等社会人的“大我”内容,尤其是人生追求、理想信念、个性需求等问题涉及微乎其微,这就是女性的传统表达习性被强化的原因。
4 结束语
麦奎尔在其《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中论述媒介的自由与控制时曾说过:“从破坏社会控制支配体系的能力来看,几乎所有的公共传播媒介都具有激进的潜在力量。它们能够提供获得针对现有秩序的新的思想和观念的途径。新形态的组织与抗争主张也可能抵达那些被控制的人群和弱势群体。也就是说即便一个新兴媒介对一种新思想或新观念的传播能起到效果,一旦其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控制或当商家运用这种新媒介来进行营利时,那么媒介本身所具有的自由发表意见、宣传新的思想观念的空间和机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商业利益是媒介生存的保证,对新媒介尤其如此。可以说女性能够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自身的个性这是完全值得称道和体现时代和思想进步的地方,但现实反映出来的确实一种“伪女性主义”,女性并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获得女性本应有的话语权,而仍处于被娱乐的状态之中,占据社会意识主导的仍然是男性。
新媒体正在推动女性走出被传统界定的边缘,但是对于女性传播者和受众来说新媒体提供的只是一个中性的平台。所以女性媒体形象要想真正地提升,必须要认识到女性媒体形象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投身于新媒体时期的信息传播。女性一定要利用新媒体这一便利途径展现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的光彩一面,展现属于女性“本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艳红.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管雪.女性网络红人形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4]陈亚男.从新浪微博看新媒体时代女性形象[D].沈阳:东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