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媒体新闻的策划研究
2016-05-14王君兰子
王君兰子
摘 要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多媒体新闻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宠儿。文章从选题、信息采集、内容规划等方面入手,对如何策划多媒体新闻展开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多媒体新闻;信息采集;内容规划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8-0019-02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跨媒体的持续深入,媒介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采编与报道时尽可能多采取多媒体手段,将新闻以文字、声音、摄影、摄像、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提高新闻的传播范围与传播价值。本文中,笔者就将对整合不同种类媒介的新闻传播新形式——多媒体新闻展开分析,从制作角度探讨其具体策划方式。
1 何为多媒体新闻
在传统概念中,提起多媒体,人们往往会想到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事实上,多媒体不仅涵盖以上形式,还包括许多综合形式。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国内学者虽然表述方式不尽一致,但内涵与本质基本相同。通常,广义上的多媒体新闻是指经由数字技术处理的、融合两种及以上媒体形态的新闻。狭义上的多媒体新闻则需满足以下3个条件:1)能够借助互联网传播,区别于任何使用实体存储与播放的信息产品;2)具有“有机融合”的特性,并非媒体形式的简单组合;3)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并非单纯的受众被动接受新闻的传统模式。根据上述属性,我们可归纳出多媒体新闻的概念:能够融合多种媒体形式的、具有一定交互性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闻形式。
2 多媒体新闻的制作层次
多媒体新闻制作可分为3个层次:1)提供大致的事件梗概,内容仅比提要稍详细,以便方便受众确定是否需要获得更多信息;2)按照梗概层对新闻进行展开;3)将受众引入到报道当中,帮助他们获取深度信息。
具体来讲,在第一层中我们要先给新闻事件一个发展的由头,通过标题、内容提要、事件关键图片等对新闻进行总体概括性描述,以吸引受众注意力。在第二层中,我们可选取焦点人物、重点现场、事情进展等内容展开深度报道。如天津港“8·13”爆炸事件,我们可对李克强总理亲临现场督导指挥救援展开深入报道,并重点采访参与救援的消防武警官兵,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伤亡情况和施救效果。在这一层,新闻采编与直播策划人员要尽可能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现场连线、网络直播等多种媒体形式,争取为受众带来更为全方位、立体感的报道。在第三层中,我们可根据第二层事件报道的具体情况展开深度分析,同时将所有有关事件进程的文本、音频、视频等内容进行整合、分类,方便受众查阅。在互联网建立事件的讨论区,供受众同事件相关方及媒体进行互动,了解事件细节以及进展。
3 多媒体新闻的策划
3.1 挑选有价值的选题
多媒体新闻的表现形式具有传统新闻无法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选题上,我们要尽可能选择报道价值较高、受众较为关注的核心事件。在这一原则下,生活类新闻、日常社会生活的报道就不再适合采用多媒体新闻的形式。对于这些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等仍是很好的传播形式,但对于需要全方位追踪事件进展,解构事件来龙去脉、关键人物,对事件进行反思、反馈、总结的复杂新闻事件来讲就不再适用。这一考虑不仅是为了降低新闻制作成本,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效用,让受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到更有价值、更全面的新闻报道。除此之外,在选题时,我们还应考虑到多媒体新闻的交互性特点,尽可能选择受众能够参与、有兴趣持续追踪的内容。例如,2016年“两会”就是一个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新闻的选题,“两会”当中涉及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民生问题,这些都是百姓关注的重点。新闻策划方可重点选择养老金改革、社保缴费水平、食品安全、互联网金融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跟踪报道,从代表提案到“两会”报告再到总理记者会,抓取每一点能够透露民生问题的环节进行解读与衍伸,帮助受众理解提案,而后为他们建立讨论空间,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收集新闻反馈,以投票、问卷等形式了解受众的深层次信息需求。除此之外,媒体还可邀请关注度高的提案代表、委员做客演播室,分享、说明自己的提案,借助直播连线等方式引入受众参与,直播网络互动情况,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两会”的讨论中来。
3.2 全方位采集信息
3.2.1 以多种形式进行采访信息集纳
为了达到新闻采访的“面面俱到”,记者要采用文字、声音、画面、图像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尽可能为后期制作提供更全面、更翔实的素材。尤其是视频的采集,更是需要记者提起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当今社会对于新闻的“快餐”式消费已成为主流,要想第一时间抓住受众注意,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还原事件原貌的报道形式就是视频。视频信息具有承载量大、直观的特点,深受各层面受众的欢迎。目前,我国大部分电视台、互联网门户网站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视频专区,受众可以第一时间在页面显要位置看到当前的热点事件,点击进入即可观看视频。媒体通常还会将文本等扩展阅读放置在视频网页下方或是右侧,方便受众在观看完视频后深度了解事件时使用。
3.2.2 全面搜集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
任何新闻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记者要尽可能搜集事件相关背景材料,一方面,方便自身更为全面地阐述新闻事实,另一方面,方便有深层次了解需求的受众查阅。在搜集背景资料时,记者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新闻事件的人、事、时间体系,重视事件前因后果的发展进程,引导受众快速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
3.2.3 收集多方观点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报道的核心往往是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利害关联者,而在多媒体新闻中,受众被引入到了新闻传播过程当中,多方参与新闻已成为现实。为了能够更好地还原社会各方对于事件、对于新闻报道本身的态度和意见,收集多方观点就变得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多方观点中的“多方”并非仅仅指专家、学者、名人、媒体等事件分析与传播主体,还应包括普通群众。仍旧以“两会”为例,对于提案的解读应当收集行业专家的意见,但提案的最终受益人是百姓,利害关系的主体也是百姓,这时,媒体就应广泛收集普通群众的意见,并综合提炼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予以重点报道。
3.3 内容规划与媒体融合
多媒体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融合”二字,所谓融合就是将多种媒体形式有机组合在一起,使它们各自发挥优势,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就各有所长,报纸、杂志等文字报道形式的媒体内容翔实,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度阐述,但却难以给人直观的感受;广播形式最为即时,能够快速播出突发事件并持续跟踪事件进展,但难以呈现画面,同样不够直观;电视媒体虽然融合了音频、视频等直观形式,但是在实效性上仍不如广播媒体,在深度上仍不如纸媒。因此,在对多种媒体进行组合时,新闻策划者要尽可能发挥参与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调动受众感官,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有价值、最有内涵、最有深度的新闻内容。例如:在受众观看图片时,可以响起画外音解说;当受众观看视频时,文字报道同步跟进;在浏览文章时,现场采访音频同步播放;利用动画技术还原视频无法捕捉的现场场景;充分发挥卫星地图、图表等元素的直观示意作用,提升数字新闻内容的表现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新闻恰当位置放置二维码,方便受众扫描,主动获取新闻事件的进展。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新闻要求的提升,多媒体新闻逐渐占据了新闻报道的主流。但从发展时间上看,多媒体新闻仍较为年轻,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这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我们有必要与时俱进,紧跟新闻报道的总趋势,开发更多更为实用的新闻报道方式,努力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新闻体验。
参考文献
[1]孙宝传.漫谈多媒体新闻——新世纪新闻的主流表达形式[J].中国传媒科技,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