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2016-05-14邱艳萍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礼仪习惯培养

邱艳萍

【摘 要】探索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有阶段性、有层次、有序列地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实践礼仪、展示礼仪、知行合一,构建以礼仪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教学渗透为辅,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关键词】礼仪;习惯;培养;研究;小学生

一、研究概况

教学生礼仪就是教学生优雅地过一生。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使学生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培养学生讲礼貌、懂礼节,以及让他们学会一些经常碰到又极其有用的礼仪规范,学习如何为人处世,是一件影响深远、泽被后世的基础工作。

我校开展了“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工作,学校从二年级至六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共305人为重点试验对象,并设定以下三个研究目的:

1. 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现代精神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知礼、懂礼、用礼,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2. 探索生活化、情景化的礼仪教育内容和形式,构建以礼仪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教学渗透为辅,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3. 通过研究,验证《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调整以往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我校教育科研能力和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实践效果

(一)学生各个方面的礼仪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效果检测、收集个案材料等。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行动检测发现,学校的礼仪习惯培养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家校群体发生了变化

学生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的行为变化。在学生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促进了教师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促进了家长文明素养的提高。

1. 学校组织的礼仪活动得到了学生家庭的支持和认可

通过礼仪习惯的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有了明显的进步。学校通过校报、家长学校、家长会、育儿讲座等形式与家长共同探讨礼仪教育的经验,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了。

2. 教师的素养有所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查看与礼仪知识和教育有关的网页、报纸、杂志等,听取专家报告,观看礼仪学习视频,撰写礼仪学习体会和教育心得,编写礼仪校本教材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素养。

三、研究结论

学校根据研究过程,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探索出了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正在逐步形成。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遵循分级分层,循序渐进

我们从学生的现状和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依据,构建不同年龄段、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的《小学生礼仪养成目标和操作体系》:一、二年级以基础校园文明礼仪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从使用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开始,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三、四年级在一、二年级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家庭礼仪方面的要求;五、六年级再增加社会交往、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根据目标体系我们分段制定了低、中、高年级的礼仪教材《明礼仪,做文明人》,并制订了相应的“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小标兵”评比标准,引导学生对照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逐步形成习惯。另外,寓教育于活动中,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最有成效。

1. 配合校本教材的学习,各班根据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的规范和知识,创作形式新颖有创意的节目,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表演这一平台,通过生活化、情景化的表演、情景剧等形式,使学生在知礼、懂礼、用礼方面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为配合学校礼仪教育核心,全体教师开展了“教师礼仪”的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们对教师礼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开展学生礼仪习惯培养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鼓励实验班撰写优秀学生礼仪日记和班级礼仪日记。各实验班积极组织学生撰写以“我行礼,我快乐”为主题的学生礼仪日记和班级礼仪日记。学生通过知、情、意、行几个环节的反思、体会,学生对礼仪的大脑认知得到了强化,促进了礼仪习惯的形成。

4. 礼仪系列征稿广播活动。少先队组织学生利用广播站开展以“文明礼仪知识”“名人礼仪故事”“校内文明好人好事”为主题的征稿活动。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收集身边的礼仪故事,在校内做了交流宣传,树了榜样,营造了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5.“学礼、明礼、用礼”行动检测。学校组织四、五、六年级进行了“学礼、明礼、用礼”行动检测,围绕学校礼仪、家庭与社会礼仪展开分析与讨论,通过礼仪行动目标的定期检测,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知—情—意—行模式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6. 礼仪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明礼仪,做文明人”“知礼用礼,做校园的小主人”等大队主题活动;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联合中队主题会;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中队主题会和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童谣大家读”等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知识,传承了文明礼仪的传统,使队员们从中受到教育。

7. 组织开展“学礼仪,懂感恩”“好习惯,好人生”快乐夏令营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勇敢、健康的品格,养成了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

(三)四个重视和四个结合是学生礼仪习惯纵深发展的有力保障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学校的规章要求、教师的悉心指导、榜样示范的作用等都需要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践,使行为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变成学生自觉遵守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应做到四个重视:

1. 礼仪教育应重视对礼仪知识的认知。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教会学生各种礼仪知识,使学生头脑中的礼仪知识储存越来越多,并不断得到强化,逐步使学生懂得该如何讲文明、待人处世;也明白该怎样去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如此一来,就为指导他们的言行打下了基础。

2. 礼仪教育应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应是全方位的,可以是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凡是优秀的教师、家长、学生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他们的努力目标。

3. 礼仪教育应重视训练时的系统性。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教师应做到持之以恒,要有系统性。我校把礼仪教育内容分为三大块进行: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在时间上则分段实施教育内容。低年级时学一些简单的礼仪,中、高年级则逐步加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 礼仪教育应重视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要深入持久,注意实效,不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主要以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为教育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形象、直观、乐意、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使学生接受教育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四个结合:

1.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我们进行每周一次的学校、班级文明礼仪之星评选和每月一次礼仪课程后的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礼仪养成的体现,可以反映出学生礼仪素养的真实情况。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方法,既做到重过程,又做到促发展。

2. 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结合。我们的礼仪教育评价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利用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二者的互补性,确保评价的全面、客观,达到理想的评价结果。

3. 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开展礼仪习惯养成活动是学生自愿、自觉、自主进行的活动,我们的评价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自评中自我学习、提高,对照目标回顾自己的日常行为,对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做出自我评价。我们还将班级和小组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社区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从外围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把学校、家庭、社会配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礼仪教育目标的实现。

4.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按照评价目的与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我们选择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方法,以获得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采用了卷面测试法(以礼仪知识检测为主)、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考察、检测学生的习惯养成程度)、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仪容仪表专项检查等,确保能相对准确地检测出研究的效果。

四、研究反思

1. 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工作。学生的行动习惯还具有反复性,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克服偶然性的反复还须要进一步深入研讨。

2. 研究成果的推广、学生礼仪习惯的进一步培养,要争取各个层面的重视。学生礼仪习惯培养和其他习惯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虽然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有所改进,如何把研究成果更有指向性和系统性地进一步深入推广,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剀.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操作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孙云晓,邹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礼仪习惯培养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