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义与微课教学研究
2016-05-14梁栋
梁栋
摘 要:本文在分析微课形成的基础上,论述了构建主义与微课的特点,并对构建主义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微课 构建主义 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主要强调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运用,并根据已有的建议,利用学习过程所提供的信息而构建知识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
2011年11月,美国发表了《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提出了要利用新技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把新的技术和学校教育中的各个要素很好的融合,实现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同期,我们党中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要使信息技术为各学科进行服务,改革新的教学、学习方式,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宏观教育变革环境下,微课教育改革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改革,而是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层次的变革,进而推进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一、微课的形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人们的各种理念也都相继发生了变化,这当中自然包括教育理念。相应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也悄然而生,这就是移动学习。目前,随着无线网络的铺设以及从模拟制式到GSM、CDMA再到现在的3G、4G,这样的信息化环境为移动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人们彼此之间更多使用的是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而这些移动终端设备也可以像笔记本一样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移动终端设备基于小巧、时尚、轻便等特点,很快成为了移动学习中的理想平台。移动学习这样的特性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再局限于电脑前,如此灵活的学习性能进一步扩大了学习者对于学习方面的需求。
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应用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也同时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而促使了微课的出现并使其得到快速发展。
二、微课的国内外研究
目前,在国外,已经有许多关于“微课”的理念,并且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国外的“微课程”的开发研究核心不统一,结构较为广泛。微课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戴维·彭罗斯教授把微课程称之为“知识脉冲”( Knowledge Burst),在他的研究中最主要用到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同时是以移动学习、在线学习为目的的实际学习理念。
在国内对微课程有深入研究的教学专家,首推胡铁生教授和李玉平老师。胡铁生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和界定微课程概念,并进行区域微课程实践研究,被认为是国内“微课程”创始人。李玉平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信息化和移动学习的背景下,国内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微课都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彼此的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
三、微课教学与构建主义
微课是对选择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学习的延伸。学习者通过微课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微课的学习模式,更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可以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还能温故已学的知识。
微课也是补充和扩展学习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采用这样的学习模式,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突出,终身学习也切实可行。对于教师而言,微课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也从根本上把课堂还给学习者,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师的教学也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意义构建过程。构建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中,由于其难以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境,因而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主要强调了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运用已有的建议,超越了提供的信息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原有知识进行了改造和重组。
微课件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利用新媒介,对学习的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和自我内化,从而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希望尝试利用微课这种新式的教学手段来开展课堂教学,并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占据新的制高点。但目前关于微课教学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化构建体系,不同的课程系统对微课指导目标也不尽统一。但微课的实施可与构建主义的学习形式相配合,以适应教学活动的需要。
构建主义为每一个学习活动挑选特定的主题,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参加学习,并让其感觉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且能够发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学生学习的核心需要与学习方式。
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能独立地运用他自身的一些基本行为模式对所要学习的对象,如知识内容做出反应,用此方式获得基本的知识细节。除了用基本的看、听、触摸等方式即以身体感官为基础的基本行为模式,可以看做了解所要学习对象的初步学习结构。这是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吸收知识的基本行为模式,是演绎抽象思维学习模式的前期阶段。
而教师在采用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学生形成片面的知识学习倾向。
一是根据微课展现的内容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学习新知识时,只懂得从根据视频展现的某一方面进行学习,没有从其他方面考虑,没有客观地予以分析。
二是学生的抽象思维纬度具有单一性,没有涉及系统的层面,只有顺向的思考角度,没有逆向的思考角度,即思维的单向性而没有双向性的选择,此时构建主义的多元性考虑需要发挥其纠正作用。
三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思维条件不充分,没有符合逻辑思维的推导过程,如知识概念的各种具体细化和专门应用掺杂了非可逆性的实现,就需要构建主义的要点细分规则加以补充。
所以,作为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学校学生应当能够根据具体经验思维来解决学习的问题;能够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够理解守恒的道理,能够做到抽象思维,能够按照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够按照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并解决相关的学习问题。
微课能在短短的数分钟时间里帮助教师将知识要点有针对性地、有逻辑性地重新组织,导入过程,并构建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得到来自教科书中的标准解释之前,自主思考和理解这些学习内容。在以往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有兴趣自己解决问题,也愿意与其他人一起努力思考对事物的解释,同时也乐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其他人的思维过程与学习经历。当发现自己与他人意见不同时,学生也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然后再肯定或重新表达个人的思想或观点。在教学语言中,知识、技能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在认知领域中,获取知识,需要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评价。
微课的展示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是获得知识要点的过程,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被动过程,而应当是一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构建学习要点的过程,也是教师另一种形式的引导和启发过程。
微课和构建学习相类似,目的都是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课堂的学习组织问题。学习尤其是课程学习是一个构建知识的课程。教学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支持学习者,帮助其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够理解和吸收的知识内容。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适当调整认识方向的重任。微课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教师对微课的设计,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信息的严谨配置,并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
四、小结
微课把学生在情感领域的认知和心理动作领域中的体会进行了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应明确微课学习要使学生关心所学的知识要点,并主动地积极地通过微课学习来逐步理解学习内容。微课学习与构建主义一样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考虑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但并不是简单地把评估看作一个学习的结果或活动的结束点。微课学习的评估过程是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并不断地体现着知识反馈的内涵。因此结合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能将微课教学设计的尺度设置得更为合理,并使得微课教学的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吕慧.安徽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现状分析[J].高教论坛,2010(11).
[2]陈汝钧.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综述之三[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3]吉标,何向阳.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10).
[4]韦雪艳,纪志成,周萍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与提高措施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作者单位: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