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議員的服務差異
2016-05-14韻紅
韻紅
由《台商》雜誌主辦的「台灣博主香港、杭州參訪活動」(7月10~14日),邀請了多位香港青年議員和青年代表與台灣博主們座談。不但加強了港台青年交流,而且也讓台灣博主們增加對港台議會運作的「不同認識」。
港台交流每天都在進行,不管是香港人赴台旅遊、參訪、經商,還是台灣民眾到台灣旅遊、品嘗小吃。但是,很多台灣人對真實的香港並不了解,比如說,香港的政治制度與台灣的到底有什麼不同?香港的議員與台灣的民意代表差異在哪里?在安排與香港區議員的座談活動中,台灣博主們才了解到港台兩地的民主運作存在很大差異。就以區議員選舉為例,香港實行的「登記選民制」——夠資格的居民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去登記,最後才能成為選民,才有資格投票。沒有參加登記者,就不能成為選民。而台灣則是「凡是夠選民條件的居民,都是當然的選民」。因此,這就決定了港台兩地議員服務和拉票的差異。我們在拜訪元朗區議員陳思靜時,他詳細介紹了他服務社區的辦法——剛當選議員時,他連續2年每週三天搬張桌子和椅子坐在馬路邊,隨時為社區服務。兩年後經批准選擇在街邊搭建一個用40呎貨櫃改建的服務處,每天守在那裡為社區服務。
據陳思靜介紹,社區服務包羅萬象,大到交通路線、社區清潔,小到居家生活,每天總有十件八件要處理。陳思靜的服務口號是:「微笑免費,服務到位」。服務到位了,選民就會支持你。
香港議員不用「喬事」和「跑場子」
與台灣議員經常跑紅白喜事和「場子」相比,香港議員「沒有這麼多人情世故的事」。
與台灣的縣市議員相比,香港的區議員要單純很多。比如說,香港的區議員不用參與區政府「預算」審議(只有立法會議員才參與特區政府的預算審議),因此,也無需為社區建設的「工程承包」傷腦筋。在此情況下,香港的區議員也不會像台灣的縣市議員那樣設立多個服務處,以及聘請多位助理,更不用經常「喬事」,只要專心做好社區居民居家所需要的服務就好了。
最讓博主們感到驚奇的是香港立法會設有小學生模擬議會,讓香港的小學生從小就參加「民主演練」。我們參訪立法會時,剛好有一批小學生在聽「模擬議會」議事介紹,每個小學生都非常認真地在聽。在模擬議會上,小學生也會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演練」議會規則,有時也會針對某個議題進行辯論,比如說「小學生上學准不准帶手機?」彼此就辯論的非常激烈。
這種民主素質培養,是台灣的「民主發展過程最為所缺少的」,台灣民主對青少年最大的影響就是「街頭抗議」——不管有理、沒理,鼓動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就是道理」。
實際上,民主社會最為可貴之處,就是「按照遊戲規則」辦事、依法行事,如果不能「按照牌理出牌」,只能是「假民主」。如果說港台議員存在很大服務差異的話,那麼,「是否遵守遊戲規則」才是最根本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