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大陸投資不能不懂的五年經濟政策從「科教興國」到「製造強國」的工業復興
2016-05-14
《中國製造2025》成為「十三五」,甚至「十四五」規劃的工業發展目標,成為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的重點,強調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一路摸著石頭過河,早期在不僅是資金、物資的缺乏,連技術、設備、管理等關乎產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更為欠缺,需求殷切,因此,只有靠從外引進,大力招商引資。同時更積極希望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只要是能發展經濟的產業,幾乎照單全收,忽視了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而當大量承接了國際產業轉移後,問題也同時轉移進來——每每新舊產業更替,就會面臨結構調整的壓力,都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一直是每屆政府上任後需要面對的挑戰,也不利於大陸經濟長遠穩定發展。隨著大陸產業發展格局的演變,新舊結構調整的痼疾正在逐漸化解。「十三五」規劃也積極推動優化現代產業體系,希望透過供應側結構改革,圍繞結構深度調整來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構建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的新興產業。
「科教興國」打下「製造強國」的基礎
1998年朱鎔基擔任總理時,積極進行國企改革,造成了大量國企員工下崗,引起社會很大反響。現在回顧起來,當時透過大量的國企瘦身計畫,增強了國企體質,是他們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更重要推動了科教興國戰略,為大陸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科技能力也不斷提高,也讓當前中國大陸在新一輪經濟發展規劃中,更有信心喊出未來10年,甚至20年、30年後的發展目標。
在德國提出工業4.0的概念後,美、日等工業先進國家,也紛紛提出各自工業製造的發展目標;而中國大陸以製造大國的角色,自然不落人後,於是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成為「十三五」,甚至「十四五」規劃的工業發展目標,成為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的重點,強調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中國製造2025》為完成製造強國目標開路,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先、人才為本」為基本方針,全面提升工業基礎能力,著力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4大瓶頸,這也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基本條件。而發展智能製造,就需要在關鍵技術設備、工業互聯網設施建設,推動「中國製造+互聯網」等方面有實質的突破。
實施強國戰略 由量向質提升
過去「中國製造」給人的印象,就是中低端供給,低價沒有附加價值,在勞動力低廉的時代,大陸勞力密集的代工,仍能在全球供應鏈中占一席之地;但隨著勞動力走向短缺,成本不斷上升,大量而低端的產能又因競爭力及利潤不如過往,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強化企業質量管理,從量走向質的提升,將成為中國大陸這一輪產業升級的重點。
具體而言,就是解決低品質、低價及低附加價值,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積極解決影響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加強商標品牌法律保護,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支持企業提高質量在線檢測控制和產品全生命週期質量追溯能力,準備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可見,「十三五」規劃對綠色低碳,有著比過去更為明確的訊號,實施綠色製造工程,是企業未來必然要重視的問題,即將推進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融入到企業經營發展中,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引導製造業延伸服務鏈條,提高企業績效。
在大陸,許多公用事業都是政府特許,公共服務仍由政府負責負擔,但隨著人民需求的多元化,這種模式已不敷需求,也趕不上社會發展的潮流,因此,要想解決人民新需求,解決痛點,就必須開放市場准入,引導創新服務進入社會。
實施強國戰略由量向質提升
「十三五」期間,大陸將加快在電力、民航、鐵路、石油、天然氣、郵政、市政公用等行業的准入與競爭,並擴大金融、教育、醫療、文化、互聯網、商貿物流等領域開放,擴大服務業開放綜合試點,為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提供保障。
可以預見,創新服務的提供將蓬勃發展,比如阿里巴巴就是藉由網絡流通商務領域的開放,為解決商貿的痛點而形成的創新服務模式;滴滴打車就是在出租車等公共交通的體系中,找到打車難的痛點,提供搭車人的便利訊息。
在「十三五」期間,大陸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從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的高端延伸,從生活性服務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而教育培訓、健康養老、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領域,將是政府公共服務開放的新熱點,鼓勵企業提供創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