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提高实效

2016-05-14吴静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设计

吴静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独有的特色,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计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要避免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和限制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而是一种由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要的教学手段,要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作用,设计是一个关键.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分析他们头脑中已经内化和可能存在的数学模式,并对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测评,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有的放矢设计问题,使其能为学生所意识并引起他们思维活动.可是在实际中,有许多时候,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时,往往是从“教”的层面考虑,这样的设计更注重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得漂亮,是否教得“成功”,只注意教的表面形式.而我们目前实施的新教材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注重学的效果和广度,如果提的问题框得太死,何来学生自主;统得太严,怎显学生的合作;套得太牢,何谈学生的探究.许多时间,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教师确实费尽心思设计问题,在课堂上第几分钟开始提问,提问什么问题,由哪些学生回答哪一个问题,都一一作了精心设计,并对问题都确定了标准答案.上课时,教师千方百计地对学生进行精心的“启发…诱导”,一旦学生的答案进入了“标准答案”,教师顿时喜形于色,一旦学生的答案偏离了“标准”之外,教师就急切地“引导”学生朝标准答案靠拢,把学生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这种精心策划、有备而来的提问实际上把学生限制在对教科书本知识的单一解读方面,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新课改教材,是存在着丰富思维活动内涵的.因此成功的提问设计,应该是能引起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而不应该成为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课堂提问不能也不该成为学生思维的束缚和限制.

二、教师在创设问题中,要掌握好两个标准

(1)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兴趣.

(2)要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映了主体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程度,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而兴趣的培养又是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好奇是中学生的特点,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创新问题情景,巧妙设计提问,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让学生感兴趣,但又百思不得其解.也就是说让学生达到悱、愤的心态时,学生求知欲望最强烈,学习的要求最迫切.

例如,在对于问题“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面积”.学生没有多大兴趣,可能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将问题放在下面的背景中“用比地球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一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缝隙,这个缝隙有多大呢?有人猜很小(1米相对于地球的赤道的周长4万千米实在微不足道嘛),可是有人猜缝惊的面积比我们学校大多了,你的意见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学生经验往往并不可靠,因而每个学生都想实际算一下,证实自己的猜想,因而易于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计算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可能有较大的差距,易于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时,提出问题:“号称‘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而一张报纸只有0.01厘米,但如果把一张报纸连续对折30次,它的厚度将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是真的吗?有人相信,有人不信,你信吗?”这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在学生急于要求释疑时,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启发学生,这样的收效就好.

再如,讲《相似图形》中的比例线段时,先讲公元前600年左右泰勒用一根棍棒测出埃及金字塔的高度的故事,然后问:“你们想知道泰勒用什么方法测得金字塔的高度吗?你能用一个木棍测出学校新建的教学大楼的高度吗?大家试一试.”这样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极大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新概念的迫切性和积极性.

三、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提问语言要明确

与日常用语不同,数学语言是严谨的科学语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对问题的用语必须准确,若数学问题的用语不当,可能会出现歧义,令学生无所适从,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例如在讲九年级几何时“圆内切的梯形是什么图形?”这个问题中梯形究竟是内切圆的梯形,还是内接于圆的梯形?“是什么图形?”是圆内接四边形还是梯形,使人不得要领,无从回答.

四、提问应有启发性,需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在精心设计的合适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后,如何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呢?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数学思考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时间短,学生思考得不全面,当然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短,时间长一些学生也许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正确率也会相应提高.当然啦,思考的时间长短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在实际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把握好思考时间,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时问题提出后会出现一些冷场,其实这种“冷场”往往也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很活跃,这时教师可以让大家安静地思考一会儿.有时冷场时间过长,教师就要及时检查提出问题的角度是否存在问题,能否换一种问法,这样已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顿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五、提出问题后,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一般都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启发要得体,不要强制学生去按老师的意图,更不能直接说出结论.

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这一内容时,有一例:

已知:如图1,BE、CF是△ABC的中线,它们相交于G.

求证:GEGB=GFGC.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揣摩好教材和学生的可能有的意图和方法,千万不能径直提出连接EF,强行让学生证明,这样就有可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没有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其实在讲课之前,老师就应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上课时让学生先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提出各种情况,有的学生可能证明△BGF和△CGE相似,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出: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即使相似也不符合推理求证的要求.就为学生释去了疑虑,这时大部分学生就会考虑到利用E、F分别为AC、AB的中点的条件而想到连接EF,这比直接给出,收效要强得多.

六、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

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特别是对“根本性的问题”的连环提问,能给我们带来高效率、高质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方向性,既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又要避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并不是发表对有关问题的个人真实看法,而是揣摩教师希望我怎样回答,怎样答到教师所期望的“点子上”,这时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时常不是自己经过思考产生的,而是勉强地应对教师一厢情愿而抛出的“高质量”的问题,特别在进行连环提问时,要避免使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学生缺乏创造性,缺少自己独到的感悟与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中,精心设计问题,创新问题情景,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潜在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成绩,把数学学得更好.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