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2016-05-14刘丹凤
刘丹凤
摘要: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忙于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繁多纷乱的语文知识学习中失去了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上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问题 对策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改的今天,更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程度不够重视
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加强朗读训练,可是由于考试制度的改革仍然落后于教学改革,导致教师们平时努力做,敢于改,期末又会为了考试分数而放弃已做的一切,又不得不围绕“考试”而进行强化学生知识记忆的训练,所以平时总是受着束缚还是不能全身心投入,只是把朗读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
2.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上传统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10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又没重视实效。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课堂上听起来是书声琅琅,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效率也很低。
4.朗读的面不够大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上公开课更是如此,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5.朗读指导和评价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种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新意没有针对性,只是一些“很棒,大家为他鼓掌”“很有感情,有进步”等起不到促进作用。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朗读的时间要充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自己的情与理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朗读的目的要明确,让学生在朗读中咀嚼品味情与理
我们认为无论是朗读的哪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目的性应该很明确,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所收获。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要让学生有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读书有目标,有方向感。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不可能处在同一朗读水平,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出层次,要因材而读,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有目的的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独到之处。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应点拨在关键之处,给学生在朗读时以很强的目的性、明确性。不要把朗读搞得花样繁多,华而不实。朗读必须讲究有效性,这是基础。教师不能随意安排无明确目的、无明确目标要求、无实际效果的所谓的朗读,朗读课应该上得真实、扎实、有效。
3.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形式,要根据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迈用。
4.诵读要倡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文章中的语言都寄寓着、栖息着作者的思想,好的文章无不凝聚着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引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思想和谐共振。经典之文传诵不衰就要靠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使经典之文传诵不衰呢?这就需要我么引领学生诵读。而诵读的基础是有感情的朗读,只有在情感上与作者的体验产生了共鸣,才能把优美的文章内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而现实是在教师的讲解、分析的基础上获得感悟,这往往只是起了个小小的铺垫的作用。要想把文章“移情”给学生,必须倡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后是有感情地诵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教师指导诵读,就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要精选那些能与学生发生情感共鸣的文章。在诵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到引起共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要加强诵读内容的情感体验。要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教师最好能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诵读的文章教师要诵读下来,以期望文章作者、教师、学生三者达到共鸣。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诵的机会,在浓浓的诵读中,我们也将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
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环,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朗读,因为“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师的推动下和文章发生共鸣,从而达到升华。”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朗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