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旅游研究

2016-05-14何景明傅佳慧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游客社会性别东道主

何景明 傅佳慧

摘要: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认识深化的成果之一,也是女性解放运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武器。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视角被纳入旅游研究,至今已过了40余年,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基于此,本文将国外和国内关于旅游和社会性别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发现研究主题大致包括性别化的游客、性别化的东道主和性别化的劳动力三个方面,通过国内外的比较,从中总结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关键词:社会性别;旅游;游客;东道主;劳动力

1.引言

社会性别(gender)概念起源于西方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为了强调社会文化对性别的作用,当时的女性主义者提出将性别进行区分,认为人有两个性别:一个是生理性别,一个是社会性别——即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两性。该理论的提出使得男性和女性这一概念所包括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性别所代表的差异,更使得两性关系转变为一种社会等级和权力关系。

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基于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旅游学学者们试图通过替女性这一社会弱势和边缘人群发声来批判社会,研究内容涉及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旅游引发的犯罪和社会问题等多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第四届世界女性大会的召开,旅游中的社会性别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目前,社会性别问题已经成为了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旅游发展的背景是由两性构成的性别社会,旅游发展及旅游相关活动的开展都包含着性别关系,性别关系的变化性和复杂性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研究旅游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2.国内外文献概况

为了对国内外旅游与社会性别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把握,笔者分别在中国知网期刊库中以“旅游/出游/出行/游客”且包括“妇女/女性/社会性别”为主体关键词对国内期刊进行检索;在Scopus期刊数据库以“tourism/travel/tourist”且包含“woman/gender/sex”为主题关键词对国外期刊进行检索,剔除部分重复文章和科普介绍性读物后,共得到275篇国内文献和700篇国外文献,如表1所示。

国内最早关于旅游与社会性别的文献是1994年赵捷发表的《云南旅游业中民族女性角色分析》,文章中阐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妇女凭借其性别优势、性格特征为当地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效应。而国外关于旅游与社会性别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Janice发现自由港的建立使得玛格丽塔岛(委内瑞拉)吸引了大批购物游客,但由于女性并没有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新的工作机会导致了当地女性开始离开本岛。

图1绘制了1986年至2016年国内外文献数量变化的走势对比图。由图可见,国内外关于旅游与社会性别的研究均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国内研究的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远不及国外学者。这主要是因为1993年第一届全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的召开才使得社会性别概念进入中国,社会性别概念在国内出现时间较晚,因此其在旅游学科中的渗透无法与国外相比。但是在2000年之后,国内对旅游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关注度逐渐增高,尤其是在2007年以后,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文献数量开始快速增加。

通过对国外和国内关于旅游和社会性别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都集中于游客、目的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这三大群体。因此,本文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人群,将旅游与社会性别的研究主题大致分为性别化的游客、性别化的东道主、性别化的劳动力三大类别。性别化的游客包括对游客出游动机、消费行为特征以及针对女性游客开展女性市场的营销策略的研究;性别化的东道主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女性在旅游过程中社会角色的变迁,重点探讨旅游发展带给她们的影响;性别化的劳动力则是从生产者的角度,研究女性就业问题,尤其关注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限制和歧视问题。具体文献数量如表2、表3所示。

而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旅游与社会性别的研究不外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这三种研究方法,如表4、表5所示。旅游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往往是采用的是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了解旅游现象的原因或者影响,大多出现在对旅游东道主的研究之中。而旅游的定量研究方法则有很多,包括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尤其是在研究游客的行为特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旅游与社会性别的研究热点

3.1 性别化的游客

Frew 和 Shaw通过对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被调查者的人格类型、性别和旅游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男女参加与性别有关的不同社会活动,从而影响他们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

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动机、旅游感知、旅游决策等多个方面。

在旅游动机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较为相似,他们均发现与男性旅游动机(如体育锻炼、探险、度假等)相比,女性主要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动机、购物动机、浪漫动机等。年龄是影响女性旅游动机的一大因素。国外学者Carr认为,大多数50岁以后的女性,由于逐渐摆脱了家庭与孩子的负累,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需求,从而表现出更强烈的旅游愿望,而对于年轻女孩来说,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而国内学者胡小玲具体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旅游动机,发现19至25岁的青年女性的旅游动机强烈且多与文化有关,而56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游客强身健体的旅游动机比其他各年龄段要强烈得多。

在旅游感知方面,游客安全感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研究内容。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女性在旅游过程中比男性更容易觉得不安全。而在引起不安全感的原因上,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认为这些女性的不安全感主要是来自于对性与暴力的恐惧,因为在世界各地,女性仍然是性袭击和暴力的主要受害者。而国内学者则认为女性的不安全感大多源自于生理上的柔弱和心理上的感性趋向。这种不安的旅游感知也影响女性对于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以及旅游目的地等的选择。

在旅游决策方面,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家庭旅游决策的角度出发分析女性在家庭旅游决策中的重要角色。国外学者Zalatan通过调查指出,在整个旅游决策过程中妻子的参与程度最高,特别是在选择目的地和收集资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Richard的研究也发现妻子很少参与旅程中处理钱财的活动。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女性在旅游决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陆恒芹对西递、宏村两地女性游客的问卷调查表明由自己决定和参与决策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8.8%和14.8%,女性的决策行为主要是目的地的选择和旅游信息的收集。这些研究一方面表明女性正在改变自己的地位,积极地参与旅游决策之中,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某些方面女性的传统角色和刻板印象阻碍着女性的参与程度与决策内容。

随着女性出游人数和次数的增多,旅游消费能力的增强,对女性旅游市场的研究也受到了经济学背景的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内学者王业凯认为旅游企业应该为女性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线路、住宿条件和交通设施。另一位学者任亮平也建议旅行社推广半自助游形式的旅游产品,即旅行社只负责交通和住宿环节,而游览行程安排和餐饮以及购物等让女性旅游者自己安排,以满足女性在旅游中对安全感和个性化的共同追求。而国外学者则更多的关注出于商务出差这一目的而进行旅游的女性商务游客这一细分市场。在欧美国家,女性商务游客的数量迅速增加,但是她们的需要却得不到满足,旅游产品和旅游营销的模式仍然是以男性为主导,为游客们提供的是中性化和男性化的旅游产品。因此,针对女性商务游客独特的旅游动机、旅游感知、决策偏好和消费习惯,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Westwood与Pritchard针对航空公司无性别差异营销策略,从产品的舒适和安全性、食物供给、乘务人员的态度、乘客地位等角度进行调查,发现女性商务旅行者对航空服务中舒适度和安全感偏低以及员工性别歧视态度不满,指出航空业应改变目前男性导向的服务态度以及设施供给来迎合职业女性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并占领日益增长的女性商务旅游市场。

3.2 性别化的东道主

尽管男性和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旅游业的影响,但不少学者都认为女性所受到的影响更加显著。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为女性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她们的个人收入、家庭决策地位乃至整个社会地位。这是因为东道主女性在当地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内外多数学者都认同东道主女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承担着接待游客、推广当地文化和保护化境等多重的责任。正是由于东道主女性的参与,才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东道主女性与当地旅游发展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女性在旅游介入前后的社会性别角色变迁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女性时最为关注的研究内容。学术界普遍认为,女性在参与旅游之后,其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了改变。例如,Tucker发现穆斯林女性被父权制的传统限制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活动,但是在参与旅游之后,她们进入了公共领域并且获得了新的性别角色。乌干达西南部的巴基加族女性在参与了社区的生态旅游之后,传统的性别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收获经济收入的同时增加了对收入分配的自主性。而这一社会性别的变迁,在国内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显得更为显著。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大大限制了少数民族女性进入社会以寻求自我发展。旅游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分工和女性角色,将女性的工作空间从家里延伸到了家外,妇女逐渐走出传统的“家庭领域”,从单纯为家庭服务的劳动者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公众领域”。 但是,也有学者表示旅游为女性带来的新的社会身份和角色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大部分女性仍固守传统社会角色。即,新的角色不是对传统角色的颠覆,而是延续、补充,妇女就地参与旅游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了原有角色的更好体现。

3.3 性别化的劳动力

旅游是女性极其重要的就业领域,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世界旅游组织(UNWTO)2011年发布的一份《2010年全球女性旅游报告》指出,在全球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从事旅游工作,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部分女性是被这个行业较低的进入壁垒和灵活的工作时间所吸引。

但是,旅游行业远没有达到性别公平,性别歧视现象在各个时段、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

由于劳动力性别的不同而造成的职业隔离是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中最重要、最持久的现象之一。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旅游及服务行业一直以来都存在职业隔离,女性在低薪岗位中所占比例较高而处于决策角色的比例过低。从就业领域来看,女性大多参与低层次的基础性服务岗位,较高层次的管理、领导、组织活动等岗位绝大多数由男性负责。与此同时,女性在职业晋升过程中往往遭遇“玻璃天花板”效应。旅游企业存在晋升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当机会不均等体现到晋升速度上时,多数旅游企业中男性晋升的较快。

在薪酬待遇上,女性的收入也与男性有着较大的差距。旅游业中的性别工资差距十分明显,在几乎所有的工作中,男性都会比女性得到更多的报酬。在美国,住宿业和餐饮业女性管理者的平均工资仅为男性的58%,而在英国的男性酒店管理者和旅游代理商要比女性多赚17%,同时还多30%的休闲时间。

性骚扰也是困扰女性旅游从业人员的一大问题。性骚扰是性别权力关系和女性商品化的表现,同时,它也是旅游空间和旅游从业者性化的产物。性骚扰问题普遍存在于旅游相关行业,尤其是在酒店业。现有的研究表明至少四分之一的酒店员工在工作时遭受过骚扰,而这很有可能是一个被低估的值,因为在新奥尔良的一项研究表明性骚扰率高达75%。性骚扰的受害者大多是处于低级岗位的女性从业者,而且性骚扰也带有很强的种族色彩。然而,大多数性骚扰的受害者往往选择沉默,因此,性骚扰的真实普遍程度我们无从知晓。目前,国内关于性骚扰的研究大多是从法律角度思考性骚扰司法体系的建立,很少有旅游学界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而在国外学术界已经有了不少关于旅游行业的性骚扰研究。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归纳与总结,笔者发现,不少人仍然用陈旧的观点来看待旅游与社会性别,将这个问题简单地视为研究女性的问题。关于旅游与社会性别研究不是从女性视角专门分析旅游与女性的关系,就只是将男性作为女性的参照物分析性别差异或者从中揭露性别不平等现象,缺乏了对男性的关注。

目前,国际社会仍然是以男性占主导地位,是一个男权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讨论社会性别问题,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大众,都不可避免地将焦点集中于性别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但是,男性也是旅游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割离了男性视角的社会性别研究不是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男性视角的弱化甚至缺失是现如今旅游与社会性别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国际学者丰富而又广泛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内对于旅游和社会性别的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国内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单独的案例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的归纳。在内容上多是较为浅显的描述性研究,对于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解释不多。在案例地的选取上,国内学者大多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缺乏东部地区的数据。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扩大社会性别和旅游的研究范围,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Harding, S. 1993. Rethinking standpoint epistemology: “what is strong objectivity”? In Feminist Epistemologies, L. Alcoff and E. Potter (eds), pp.49-82.New York: Routledge.

[2]赵捷.云南旅游业中民族女性角色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65-69.

[3]Monk J, Alexander C S. Free port fallout: Gender,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on Margarita Isla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 13(86):393-413.

[4]Frew E A, Shaw R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gender, and tourism behavior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2):193-202.

[5]Kinnaird V, Hall D R. Tourism: A Gender Analysis [M]. West Sussex: Wiley, 1994.

[6]Gibson H, Yiannakis A. Tourist roles: Needs and the Lifecours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2):358-383.

[7]Waitt G. Consuming heritage: Perceived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4):835-862.

[8]Carr 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gendered differences in young tourists perception of danger within London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1, 22(5):565-570.

[9]Herold E, Garcia R, Demoya T. Female tourists and beach boys: Romance or Sex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4):978-997.

[10]胡小玲,张俐俐.现代女性旅游动机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05):44-49.

[11]Wilson E. A 'journey of her own'?: the impact of constraints on women's solo travel[J]. 2004.

[12]张婷.女性自助游安全需求与消费行为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3]Zalatan A, Ling M X. WIVESINVOLVEMENT IN TOURISM DECISION PROCESS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4):890-903.

[14]Richard H, Ernst M. Tourism promotion and potential in peripheral areas: The Austrian cas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4, 2(1):41-50.

[15]陆恒芹,苏勤,陈丽荣.女性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及其动机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4):396-398.

[16]王业凯.浅析女性旅游市场[J].青春岁月,2013(04):412.

[17]任亮平.武汉市女性旅游行为研究[D].湖北大学,2009.

[18]Lutz J, Ryan C. Hotels and the businesswoman : An analysis of businesswomen's perceptions of hotel service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3, 14(5):349-356.

[19]Sirakaya E, Sonmez S. Gender Images in State Tourism Brochures: An Overlooked Area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Tourism Market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 38(4):353-362.

[20]Westwood S, Pritchard A, Morgan N J. Gender-blind marketing: businesswomen's perceptions of airline servic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4):353-362.

[21]Chant S, Harrison D. Tourism in Latin America: Perspectives from Mexico and Costa Rica. [A] // Harrison D. Tourism and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ondon: Belhaven Press, 1992:85-101.

[22]Frew E A, Shaw R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gender, and tourism behavior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2):193-202.

[23]Caballé A.. Farm Tourism in Spain: A Gender Perspective[J]. Geo-Journal, 1999, 48(3).

[24]Tucker H. Undoing Shame: Tourism and Women's Work in Turkey[J]. Journal of Tourism & Cultural Change, 2007, 5(2):87-105.

[25]Tucker H, Boonabaana B.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ourism, gender and poverty reduction[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2, 20(3):437-455.

[26]稂丽萍.民族旅游时空中的少数民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嬗变——以山江苗族女性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43-147.

[27]UNWTO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Global Report on Women in Tourism 2010. [R/OL]. (2011-03). http://ethics.unwto.org/en/content/global-report-women-tourism-2010.

[28]Women First 2010. The Case for Change: Women Working in Hospitality, Leisure, Travel and Tourism. [R/OL]. (2010-11). http://www.people1st.co.uk/webfiles/Business%20and%20Training%20Support/Women%201st/Women_1st_Case_For_Change_Executive_Summary_November_2010.pdf.

[29]白丹丹.民族地区旅游业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30]杨云.我国饭店业女性员工的职业发展[J].经济管理,2008(Z1):65-70.

[31]Marcus J. Is US Tenure Track Fertile for Change? [J].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2006(2): 11.

[32]Iverson K. M.. The Paradox of the Contented Female Manage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y Expectation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0,19(1).

[33]Pritchard, A. and Morgan, N. 2006. Hotel Babylon? Exploring hotels as liminal sites of transgression and transi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7(5): 762-772.

[34]Rydsik, A., Pritchard, A., Morgan, N., and Sedgley, D. 2012. Mobility, migration and hospitality employment: Voic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women. Hospitality & Society, 2(2): 137-157.

[35]Euro Agency for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2000. Monitoring the Sta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 the EU. Pilot study summary. Bilbao: Euro Agency for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36]Agrusa, J., Coats, W., Tanner, J., and Leong, J. 2002. Hong Kong and New Orlea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ceptions of restaurant employees on sexual harass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on, 3(3): 19-31.

[37]Hernandez, T.K. 2001. Sexual harassment and racial disparity: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d race. The Journal of Gender, Race andJustice,www.law.berkeley.edu/faculty/abramsk/Hernandez_Rutgers/4_J_Gender_Race_Just_183_paper.pdf.

作者简介:

何景明(1963- ),女,博士,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旅游与区域发展;

傅佳慧(1991- ),女,通讯作者,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地理。

猜你喜欢

游客社会性别东道主
东道主和“夏到主”
东道主文化建构与旅游市场治理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平遥推光漆器商业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全运会东道主效应特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东道主河南省金牌第一可能性研究——基于东道主效应的分析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