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5-14由丽嫣
由丽嫣
摘要:人们的大脑对现实客观事物的常见特性以及存在的规律进行简单直接的概括或者间接的表现的过程叫做思维过程。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都属于思维过程的基本能力。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化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发展提高等。那么该如何来进行这项教学任务呢?本文将对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完善
一、精心设计疑点,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的开始是从问题的出现开始的,如果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够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不能发现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继而也就不会出现思维的过程,也就无法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为此,在今后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提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启发问题或者是质疑性的问题,创造设置新异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认真思考,分析,比较等学习方法更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比如:老师在讲解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时,我们在实验室为什么要使用稀盐酸,而不去选择使用稀硫酸或者是浓盐酸;为什么我们使用大理石或者是石灰石而不选择使用碳酸钠等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将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能够考虑到。还有在进行验证氢气具有可燃性的特性时,让学生大胆的思考,联想生活实际等,同时给其他同学分享自己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即自己的思维过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用处。但是,老师在关于化学问题的设置时,要能够抓住问题的重点、难点以及问题所涉及的关键部分,并且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逐渐从简单过渡到复杂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目的是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兴趣。
二、不断质疑,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老师在今后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给学生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比较,设计等来改进或完善原来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争取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实验方案。比如:在以前初中化学课本中有一个非常
经典的实验之一就是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的实验:
产生质疑:学生如果按照书本中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时,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酸液不足或者是想结束实验在不浪费药品的前提下,如何才能随时增加酸液或者是更好的控制实验反应的进行。
分析:如果我们想随时给反应增加酸液,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反应装置上增加一个可以添加酸液的仪器,要想时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就要想办法让酸液和锌粒能够随时的分离或接触。
改进: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设计,给其他同学和老师演示并且说明实验方案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步骤。
分组实验操作:实验设计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极大的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激情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有一定的基础。
三、加强化学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用实验原理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原理”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反应原理。它指的每一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它最终要反映或者是说明何种物质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的理论。老师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
(1)实质的变化——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什么化学物质,产生了什么实验现象,发生了什么反应,变化种类是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定量关系——各反应物之间要有什么样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反应物之间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定量关系等。
(3)反应条件——在实验的过程中,物质的状态是何种状态,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温度的变化,压强以及催化剂等有什么明确的规定或者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反应条件,其他反应条件可以吗?
2.用实验装置原理来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想能够使实验顺利成功的完成,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我们在进行实验时使用什么样的实验仪器设备,运用哪种实验装置的组合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装置原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择的何种仪器、何种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连接方式,可以从以下引发思考:
(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该选择使用哪种仪器设备进行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去多余的杂质、检验、干燥、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设备?为何选择使用这些仪器设备?
(2)配套组合——按照实际具体实验器材的大小,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应该如何进行组装,协调。为什么要这样组装仪器的理由。
(3)连接顺序——要想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我们选择的实验仪器设备应该如何进行组装以及实验完成后拆除顺序是怎么样的。如果不按着实验顺序进行会给我们造成哪些后果。
3.用实际的实验操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按照具体的实验目的要求,我们来进行实验操作的活动就被叫做“操作原理”。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操作步骤——要想达到我们预期的实验目的,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来完成,这些实验步骤应该按照怎样的实验顺序来进行。做这些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操作顺序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适当的省略或增加实验步骤又有什么影响。
第二步: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哪些违规操作切不可出现。如果出现后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后果?
第三步:安全措施——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什么事故,如何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及假如事故发生如何正确处理。
因此,老师在实际的实验课程中,要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时老师要抓住重点。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从具有典型性的实验让学生慢慢探索入门,最后再到一般来总结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同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然后输出各种各样的信息被叫做“发散性思维”。比如,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同一题想出多种解题思路。比如:实验室中有两瓶规格完全一样没有标签的试剂瓶,瓶中装有等体积的浓硫酸和浓盐酸,使用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将这两瓶试剂分离开来。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利用这两种试剂的物理性质不同,可以进行下面的操作步骤:
(1)打开试剂瓶,有白雾形成的为浓盐酸,没有的则为浓硫酸。
(2)打开试剂瓶,用扇闻法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浓盐酸,反之为浓硫酸。
(3)分别用手掂量两同体积的试剂瓶,较轻的为浓硫酸。
(4)分别倒取两溶液少许,有粘稠感的为浓硫酸。
(5)分别取等体积的两种溶液用天平称量,质量较大的为浓硫酸。
(6)用密度计分别测量其密度,较大的为浓硫酸。
(7)分别取等量的两溶液,用水稀释,放出大量热量的为浓硫酸。
(8)分别等量的两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变大的为浓硫酸,质量变小的为浓盐酸。
(9) 分别取样作潮湿气体的干燥剂,后接无水CuSO4的验证实验,若无水CuSO4不变色则原剂为浓硫酸,否则为浓盐酸。
2.利用这两种试剂的化学性质不同来进行区分:
(1)分别蘸取少量两液体于纸上或火柴棒上,先变黑或碳化的为浓硫酸。
(2)取样稀释,分别加适量的可溶性钡盐,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试剂为浓硫酸。
(3)取样稀释,分别加入少量的BaCO3或CaCO3固体,有持续气体放出且固体消失的原试剂为浓盐酸,先有气体放出后反应逐渐停止的原试剂为浓硫酸。
(4)取样分别加入适量的铁片或铝片,出现钝化现象的为浓硫酸。
(5)打开试剂瓶,用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上方,试纸变红的为浓盐酸。
只要将学生思维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就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思维能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这个任务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只要将学生的思维以及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就会自己主动思考问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继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百斌,崔凌飞主编/《中学化学》(哈尔滨)2005.9~2006.4.
[2]解军主编《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12~2006.4.
[3]郑长龙,《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