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的小学音乐课堂建设
2016-05-14郑瑛瑛
郑瑛瑛
摘 要:小学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启蒙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类似于小学生对音乐课程缺乏兴趣,对音乐学习感到迷茫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等。因此,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展开分析,重点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趣味课堂;音乐教学;有效措施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对音乐课程缺乏基本兴趣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对音乐课程所教授的内容缺乏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本身的不重视。比如,部分小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而不愿意学习经典红歌或课本上的歌曲;又或者觉得音乐课堂上的气氛过分沉闷,情绪难以调动,而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甚至扰乱课堂纪律等。这些问题都严重打击了小学生作为音乐教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小学音乐教学缺乏实效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擅长“模仿”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为小学生今后的音乐发展奠定牢固基础,必将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许多音乐教师都不够注重这方面,而是把教学内容和目标仅仅停留在学会几首指定歌曲之上。既不懂得如何开展“体验式”“探究式”教学,也不懂得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小学音乐教学变成一场“学唱某一首歌”的枯燥课堂。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的有效措施
1.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和其他艺术欣赏课堂一样,音乐教学也需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在艺术世界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调动审美经验,去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艺术所带来的美感。因此,即便是在歌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给学生设置某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艺术情境中,投入更多饱满的热情。比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学唱音乐歌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于大自然中细心聆听风的声音和小鸟放声歌唱的声音,并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这些声音都想象成美妙的音符,接着再教授学生关于大自然的歌曲。
以冀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的《春来了》为例,在本节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校园中细心观察美丽的大自然。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或者现场演示的方式,组织学生聆听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鲜花开》等音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浓浓春意,并且询问学生,从刚才的音乐中想到了大自然中的什么?当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到黑板上将自己的想法用粉笔画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最后,进入课堂的下半节教学环节中,教师则可以教授学生学唱《小雨沙沙沙》这首天真活泼的儿歌,想必此时的学生都能投以轻松活泼的情绪。
2.整合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积极性
音乐欣赏课程不仅要调动耳朵去听、嘴巴去唱,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色彩丰富的图像动画的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因此,教师要有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音乐教学的图文并茂、视听结合。还是以前文所提到的《春来了》为例,在欣赏这一单元的歌曲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其中包含了“鸟鸣虫啼”的录音素材,还有百花齐放的图片资料以及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等。等到课堂上对《杜鹃圆舞曲》《鲜花开》等音乐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然后再播放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兴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的气息。不难想象,这种融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音乐课堂,对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歌曲意境,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音乐课堂的表演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喜欢玩游戏,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使然。如果教师能够将游戏融入音乐教学中,必将大大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一方面,渗透了游戏环节的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另一方面,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表演教学法,在教会小学生学习《小猴子有礼貌》这首难度较高的歌曲时,适当地加入动作表演的成分,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会歌曲之后,参与情景表演,让学生戴着小猴子和山羊的头饰来进行表演。或者,以《颂祖国》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该歌曲伴奏,在歌舞等多种有趣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能力。比如,教会学生模仿书中小朋友的动作,用拍手来伴奏等。
参考文献:
刘悦.对新课标的再认识:谈小学音乐教学实施新课标的点滴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