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中职网络德育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2016-05-14赵乃永

亚太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问卷道德德育

赵乃永

摘 要:本文针对上海中职学生网络生活和网络德育情况,以上海某中职学校二年级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深入了解上海中职学生的网络生活现状、网络道德和网络法纪认知、接受网络德育的状况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德育;网络德育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的网络德育的概念一般认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二是针对学生使用网络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1990年代末以来,网络德育已引起教育者、研究者的关注,但是中职学生群体与普教学生群体,以及城乡地域都有较大的差异性。正如有研究者在网络德育研究综述中所指出的: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采用的是经验归纳、思辨研究的方法,而运用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少。从研究对象的层次和比例看,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高等教育上,对于网络教育在初等、中等教育阶段出现的问题或带来的优势探究较少。

因此,本课题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调查了解上海中职学校的网络德育现状,借助调查研究探寻更有效的中职网络德育策略。

二、调查的概况

研究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中职生网络德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和《中职生网络德育情况调查问卷》(家长版),问卷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其中以单选为主,多选为辅,选项设置尽可能体现合理合情、全面周翔。学生版题目设计包括上网途径、上网目的、网络应用、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网络教育等,共23题;家长版题目设计包括家长上网情况,网络文明的教育等,共16题。本调查于2015年11月,以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之一——上海市某中职学校二年级全体学生为样本。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020份,回收987份,有效问卷941份;发放家长问卷1020份,回收问卷925份,有效问卷841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学生网络生活现状:网络是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手机成为上网的主要途径,上网目的出现新形态。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两小时以上,其中四成学生在六小时以上。在上网的途径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手机,占比八成以上,其次是家里的电脑,社会网吧和学校机房比例相当低。上网的软件工具是QQ和微信。由此可见,在智能手机普及的背景下,由于私人化、便捷性的特点,手机上网更受学生青睐,也为网络德育的阵地和内容形式提出了新要求。本次调查显示,上网购物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生活形态。数据显示网络购物排在聊天交流、游戏娱乐之后,所占比例不低。

(二)中职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纪认知:知网络无德之害,不知网络法纪之规。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网络法纪是指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与网络直接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对于“网络道德”相关问题的调查发现:针对“网上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看法”,有二成认为“网上可以使用”,四成以上学生“无所谓”。对于“您是否看到或经历过网络不文明言论攻击”,有四成以上学生选择“有”,一成以上选择“经常”。对于“您身边是否有因网络不文明而导致线上线下的纠纷”,三成以上选择“有”,一成以上选择“经常”。对于“谣言被点击、转发多少次达到‘网络诽谤罪标准”,六成以上学生不知晓这一标准。对于“你如何看待‘人肉搜索”,有两成学生认为“无所谓”,五成多学生认为是“不对的”。事实上,根据最高法的法律解释,“人肉搜索”是违法的。

综上可见,学生知晓网络不文明、不道德的危害,有的学生还身受其害,但是做到自觉抵制,遵守网络道德还有待提高。学生对一些与网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了解。

(三)中职生接受网络德育教育的状况:学生有意愿,学校有条件,未来大有可为。调查发现:对于“学校和老师是否进行网络道德或安全方面的教育”,有二成以上学生选择“经常”,近六成选择“有时候”,一成多选择“从不”。对于“老师是否通过QQ、微信等网络形式与您交流”,二成多学生选择“经常”,五成以上选择“有时候”,二成选择“从不”。对于“您是否登录学校网站主页或易班”,近四成学生选择“从不”,一成选择“经常”,五成选择“有时候”。对于“如果学校开通微信公众号,你会订阅关注吗”,近二成学生表示“肯定会”,近六成学生选择“关注一下试试看”,二成多学生选择“不会”。

综上可见,学校和教师在采用网络德育方面的硬件(如手机、电脑、网络)和软件的基本信息素养方面已经具备条件,学生也有意愿,绝大多数班级建立了QQ群,存在进一步实施更有效的网络德育的基础。但是目前的一些手段和方式并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如学校网站有“德育之窗”栏目,但是从调查来看,学生很少登录,或基本没登陆过。

四、研究结论与策略建议

针对本次调查所得出的中职学生网络生活、网络道德和网络法纪认知、接受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结合已有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探索,我们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一)网络德育要用网络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载体,兴趣引领。本次调查印证了我们平时的观感,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让学生离开网络就是不现实,也是错误的。要认识到手机与网络不是校园的洪水猛兽,而是学校德育的机遇,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开展网络德育。运用网络思维来做网络德育,把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互联网化,探索符合网络传播规律和学生认知接受的规律。重视网络德育交互性的规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来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德育内容。要选拔、培养一批素质好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网络德育建设中来,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才智。既然手机已经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那么网络德育必须要实时跟进。校园网站要开发手机客户端,学校的德育载体转向“现实+电脑+手机”。开通微信公众号,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服务,开放网络留言与辩论,德育工作者在开放的环境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网络舆论。

(二)厘清网络德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关系,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结合。网络德育与传统学校德育并非截然分离的,它是德育的一种现代化方式。它的目标内容、方式环境都呈现新的形态。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德育应涉及网络精神教育、网络法纪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学习教育、网络创业教育、网络交往教育等。

学生在校生活的时空现实决定了开展网络德育要注重线上线下的结合。在常规性的信息技术课和思想德育课程教学中融入网络德育的内容。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设计校园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模块与应用,如校园论坛等。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让学生可以就学校教学、宿舍管理等进行讨论,甚至提出批评和建议。对学生的关切与诉求积极回应。只有这样,网络德育载体才可能有吸引力,才能实现一定的粘度,而不只是曲高和寡,沦为一种摆设。

(三)改善中职生的网络生活形态,培养网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网商”。调查来看,中职学生“玩网”还是远大于“用网”的成分。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该鼓励、激发学生驾驭和掌控网络的智慧潜能,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或上网查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利用网络完成的作业,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网络的正向价值,感受到网上还有比“游戏”和“聊天”更精彩的世界。

现实社会有时空的局限和来自周围人的道德法律舆论的监督约束,人的行为受到传统道德的制约,这些在网络世界却严重失灵。一个在班级温文尔雅的学生,却在网络上张狂乖张,缺乏网络道德意识。有研究者在课题研究中提出“网商”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道德方面的智力商数,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要素,以“慎独”“自律”为主要特征的驾驭和掌控网络的智慧,是人类进入信息网络社会特有的一种新的智力商数。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生存发展需要这种特有的道德智慧和理性,来保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能够负责任地生活。其实本质上是增强学生在网络道德中的自我教育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四)构建学校、教师、家庭一体化的网络德育格局。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有的教师、家长的网络知识落后于学生。网络是当今学生健康成长新的营养源,学校、教师和家长应主动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有价值的引导,而不能够站在学生网络生活之外,进行无端的指责和无实效性的说教。从调查数据来看,有50%以上的家长经常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也关注孩子的上网情况。这为实现学校、教师、家庭构建一体化的网络德育格局提供了条件。学校应该在目前政府力推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校园建设中,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发有效的应用软件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联结起来,实现网络德育的纵横互通。

参考文献:

[1]张倩.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德育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15(66).

[2]李书华,杨希洁.学校德育与学生网络生活的“不同轨现象”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05).

[3]李书华.班级—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战场[J].班主任之友,2008(12).

[4]王希华,张哲.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猜你喜欢

问卷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问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