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互联网对大学生职业方向选择的影响
2016-05-14李璞
李璞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革新助力,同样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助推器。就当前大学生职业方向选择的现状来看,很多大学生在以自身专业为主在构建职业发展路径时,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本文以互联网时代网络对大学生和就业指导教师的影响为分析基础,围绕互联网冲击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方向选择所受到的影响展开分析。
关键词:就业指导;互联网;大学生职业选择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和领域就此获得了新的活力和升级。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同样也是最先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挑战、机遇的对象。因此在其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方向的选择过程中,大学生会不自觉地受互联网的影响,进而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格局,这也为传统职业的革新、新职业的涌现、创业队伍的扩大等带来了诸多新的影响。
一、互联网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
(一)互联网催生传统就业环境转型,学生急需正确引导
传统职业如工商业、工业、农业等在互联网的影响和冲击下,主动和被动的与互联网融合起来,产生出新的职业并推动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按照传统职业转换的基本原则来看,几乎所有传统职业都可以在互联网的辅助下,丰富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如教师在掌握大量互联网技术后,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培训和教学,并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式。事实上,互联网的兴起、社会的转型发展都会催动传统职业的互联网化转型,进而变相地催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还催生了诸多的新职业,如动漫设计师、程序员和游戏设计师等。由此借助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而催生的企业也不断增多,可供人选择的职业也逐步增多。面对诸多的新职业和新企业,大学生需要教师和家长予以正确的辅导和引导,否则很容易在新的就业环境下迷失自我。换言之,新职业和新企业的出现如果无法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相符,就容易导致大学生毕业就失业。从某种视角来看,互联网冲击下新职业和新企业的出现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为其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但是另一方面却增加了就业难度。
(二)教学双方需要面对市场变化,环境变化催生培养新型技能
互联网影响下的岗位之间关联度日渐紧密,此种紧密性也逐步演化成为企业内部整体系统革新转变的基础。由此,职业转型中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也有可能在其他职业中得到体现。这样,互联网影响下的新职业和新企业所要求的素养和能力也可以在其他相关职业中有所渗入。从该角度而言,大学生需要掌握专业核心能力、计算机能力、企业所需要的基本就业能力。在互联网的参与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细微差异日渐明显,这也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社会新分工浪潮。因此,高校和大学生只有积极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需求性和交叉性,才能通过在校期间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进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就业率。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职业方向选择产生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维日渐活跃,就业渠道变相拓宽
在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维日渐活跃,其求变、求新的思想意识也更为明显。此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对众多信息和数据做出判断,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判断能力和理性选择能力,这将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在创业心理的引导下,大学生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思维来弥补社会资源和资金的不足所带来的漏洞,继而为自己的创业成功给予有效保障。
当前大学生的职业方向选择一般以就业为主而并非创业为主。现阶段互联网的互通互联和多样性、及时性的特征,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提供信息来源,进而为大学生的就职、面试、应聘提供条件。在参加招聘会之前,大学生可以使用网络第一时间来了解企业和某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状况,进而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进入到该行业和企业提供辅助。此外,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和平台(如QQ、微信等),大学生有可能快速认识诸多业内和业外的人士,并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教训。这也能有效避免自身的误入歧途或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进而提前储备资源,快速搜集和归纳就业信息,以此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学生社会实践频率有所提升,职业判断能力被强化
由于传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比较枯燥,教师在课程讲解时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此学生被动接受和教师缺乏创意性教的局面长期存在。互联网涌入校园使得教师不得不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只有使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互联网融入到对学生的教学中也会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更为丰富,并有可能使远程指导和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和学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不断地出现轮转和变化,这也使得课堂教学不会再局限于学校或者其他固定场所中。教师和学生在当前市场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双方的共同沟通和互动,会使得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和课下实践的过程中,增加对互联网中各类就业信息的关注性和判断性,继而使得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和判断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了解到自己未来工作的压力和环境的需要,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进行清晰地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自己能否保持对职业发展的关注度等进行有效地衡量,进而防止其出现未来因为频繁跳槽而出现的风险。
三、就业导向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互联网+”运作反思
(一)教学体制制约下教学双方预期与实际不匹配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才开始接受职业教育,才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就业需要。由于高中只有高考压力而没有就业压力,在教育资源极为有限的前提下,很难为学生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因此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都无法到位和全面。此外由于填报高考志愿具有局限性和盲目性,容易在大学期间出现职业匹配不当的问题,即便是使用“互联网+”的模式也不能保障学生的就业思维和模式可以与学校的期待同步。互联网时代的出现的确可以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及网络教学新模式,但是如果学生和教师都无法适应“互联网+”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那么即便是在互联网影响下学生所得到的启示也极为有限。这势必导致课上教师和学生热血沸腾,课外却缺乏现实实践机会及有效跟进。
(二)“互联网+”模式下职业发展路径难以延展
真实就业环境下的就业和创业需要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普通大学生想得到以上资源极为困难,如果盲目创业最终失败,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正确就业心态和浪费各类来之不易的资源。互联网的虚拟技术和在线互动系统可帮助大学生使用虚拟环境来模拟创业实践,体验创业的过程,总结创业的教训和经验,进一步了解创业知识。这样经过反复演练后进入到现实创业活动中,能够提升成功创业的意义及成功创业的可能性。此外,传统就业体系内,以往的职业发展路径极为有限,这与大学生的张扬个性、思想活跃、不甘平庸、勇于自我表达的特征并不相符。“互联网+”的模式可以对大学生思想与创业环境之间的矛盾性进行调节,尤其是“互联网+个人潜能+资本力量+制造基地+N”的模式可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精准性和可能性,并为各类新型产业的出现提供无限可能,进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终极目标的达成。这也是提升社会留守率和岗位满意度的基础条件及前提。
参考文献:
[1]冯卫梅.互联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与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5(09).
[2]宋修静、牛志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劳动保障世界.2015(03).
[3]岳瑞凤.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15(07).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