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中萌生活力

2016-05-14张晶

新课程·小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小学教育

张晶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改革,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则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如何借助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果”这一问题。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学教育;课程教学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人才的思想稳定性,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萌生活力,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实践性改革,开发更多实践性教学活动,有益于小学生将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成长要求。认清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发展现状,提高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才能推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改革。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对当前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进行分析,品德与社会学科可能是小学生认为最无用的学科了。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声音交叉存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及轻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大环境,影响了小学生正确学习观念的建立。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实践化改革,还存在以下几点困难:

1.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改革力度不足

要想从实践活动中找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活力,就需要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目前,教育相关者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持有不同的态度。家长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人人都懂,但又难做到的大道理,且这一学科并不是小升初的考试学科,不记入小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所以一直没有以正确的态度看品德与社会学科。家长的错误观念,在无形中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理念。当前,许多小学生为了升学,眼里只有语文、数学与英语,不重视品德与社会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总有部分学生会做其他科的作业或者看其他学科的课本。要促进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实施,必须要深化品德与社会学科改革,给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氛围。

2.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距离较远

在实践中找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价值,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品德与社会知识的用武之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知识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近,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在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方法实施教学,总是督促小学生划重点,将某些知识点背下来。还有,教师会告诉小学生课本中的某一个段落对应着什么样的问题,在遇到某一类型的问题要将这一段作为答案。这样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没有一点生活气息,更没有实践的气息,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3.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范围较小

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发展方向。在新课程改革的洗礼之下,一部分小学教师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着手尝试组织小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但是,很多教师所组织的实践活动局限性较大。例如,在讲解有关乐于助人的知识时,教师要组织小学生开展“为同桌做一件事”的活动。许多小学生会帮助同桌做卫生、捡东西或者擦桌椅。虽然这样的实践活动也能够让小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落实到实践当中,但局限性过大,无法完全彰显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魅力。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分析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进行实践性改革,需要教师从不同的方面入手,给小学生创造实践学习的氛围,丰富实践学习的形式。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创造实践教学氛围

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环境,让实践活动可以真正走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是落实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前提。一提到实践性教学,大多数教师会想到五彩缤纷的课外活动,这无可厚非。但重视课堂的教学主阵地地位,将实践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小学生意识到品德与社会学习内容的合理性。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家长认识不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意义,学生也感受不到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要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下定决心,给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创造沃土。

首先,从学校来讲,小学校园要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作为教学目标,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宣传,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学校的一项特点。更要在宣传中呼吁广大学生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转变以开发智力为唯一目标的家庭教育理念。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班主任要利用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平衡各个学科在家长心中的地位,给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实施创造和谐的环境。最后,教师要利用学校内的活动,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品德与社会学习观念,让小学生意识到品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性。

2.贴近生活实际,组织生活实践活动

组织小学生开展品德与社会相关实践活动,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理解能力也正处于开发阶段。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组织实践活动,有利于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也能让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本内容的正确性。生活,是一个大大的学校,教育着每一个人。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内实施,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联系,以此来促进小学生将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学习内容转化成个人思想品质。

比如,在讲解《纸和环保》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从纸的正确使用入手,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纸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算一算,自己在学校会用到哪些纸,每天会用多少,其中有多少可以被省下来。鼓励小学生用节省的方式去使用学习用纸,是能够在课堂中实施的一种实践活动。鼓励小学生相互监督,共同成为省纸小战士,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将课堂实践延伸到课外,让小学生思考一下自己生活用纸情况,并鼓励小学生回到家中与爸爸妈妈一起讨论节约用纸的方法,监督爸爸妈妈与自己一起开始节纸行动。小学生有了监督的权利,就会特别积极地去落实实践活动,升华品德与社会课堂所学知识。

3.扩大实践范围,丰富学生实践见识

扩大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引导小学生走出自己的学习与个人生活,放眼社会生活,有利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开拓。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上,有许多“社会小调查”“做一做”的小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的想法,组织符合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让品德与社会学习内容真正发挥作用。

比如,在讲解《走进残疾人》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开展一个“关爱残疾人”这样的社会实践主题,让小学生三四人一组,一起采访生活在自己周边的残疾人,或者到残疾人的学校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在调查中,小学生会接触到许多关于残疾人的故事,切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激发。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用小学生喜爱的形式、活动组织小学生学习,有益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近,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应用之处。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行为,才能实现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目标。在实践中萌生活力,让学生找到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桂春.让历史走进学生的心灵: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的有效教学[J].教育艺术,2015(12).

[2]刘胜燕.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离不开生活[J].新课程:小学,2014(3).

编辑 徐 婷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小学教育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