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工作开展的几点探讨
2016-05-14赵巧华
赵巧华
摘 要:足球运动作为全民体育、终身体育开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校园中开展已然成为当务之急。现阶段,确保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工作开展的几点因素亟待明确,因此,现着重探讨足球运动开展过程中,如何明确足球运动开展目标与原则、优化足球教育方法与措施、营建足球活动环境与氛围,望就此保障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足球教育优化改革。
关键词: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工作开展;思考研究
国务院副总理于2014年11月26日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了“足球普及”的重要性,因此,一时间在“足球普及”成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如何贯彻党中央领导的指导思想,紧抓中小学足球教育工作,确保校园体育教育科学开展,是现下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的关键所在。对此,全面优化校园足球教育,夯实足球事业人才素养,以国家政策为引导方向,以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为基础目标,打造科学、实效、精准的校园足球人才培养环境,是本文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目标及原则
小学校园受教群体的普遍年龄分布在7~13岁之间,这一时期是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初期,身体状态极为敏感,不适宜剧烈运动,却也不应过分保守。作为知识吸收与基础能力培养效果最佳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教育应着重对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及理论知识、足球技巧进行教育与指导。因此,在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兴趣培养与技巧知识培养为根本目标,促进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科学,是现阶段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兴趣培养作为激发青少年足球运动热爱情绪的重要手段,尊重青少年的个人兴趣,引导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应作为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基本原则,时刻落实到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各个环节中。综合而论,现阶段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明确足球开展的目标与原则,以注重幼儿身心成长为培养重点,以尊重幼儿身心健康为执行原则,无论对足球运动开展而言,抑或是对素质教育改革而论,都将是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发展思路。
二、优化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方法与措施
在教学中明确小学校园足球运动的目标,针对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方法优化十分必要。对此,针对现阶段小学学生身体素质,利用学生业余时间,科学提升学生的训练效率,确保足球知识与足球技能的有效落实,选取劳逸结合、趣味性强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学习兴趣。首先,根据青少年身体素质为学生拟定短时段、多频次训练,利用体育、体活课的40分钟时间,将其一分为二,前20分钟进行相应的知识或技巧学习,后20分钟开展兴趣游戏互动,将足球技巧练习作为游戏活动的载体,保证寓教于乐,既能传授并巩固足球知识,同时也能迎合小学生心理,培养其热爱足球运动,主动参与足球运动。其次,针对足球方面天赋突出,个人意愿强烈的青少年,校园可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或者推举苗子去相对专业的机构培养。而在校园内部,针对更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在传授其足球知识与足球技巧的基础上,令其切身体会并实际应用足球知识,则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实战平台。因此校园内部或校园之间可通过协调与商榷,为学生组织足球对抗类比赛,让学生可以在运动场上活用足球知识,理解足球规则,并一步认识到足球比赛之中的乐趣,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喜爱足球
运动。
三、营建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环境与氛围
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除目标明确、原则落实、方法科学、措施精准外,其环境与氛围的营建也必不可少。环境是保证足球运动开展科学的硬件支持,而氛围则是保证足球运动开展合理的精神支持。因此,针对环境建议,小学校园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尽可能完备校园的基础措施。对此,首先,应保证运动场所的宽阔与合理,校园足球场的建设必不可少,塑胶跑道与人工草坪,足球门与球门网都应准备齐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足球、裁判旗、足球训练器械等准备完善。为方便学生利用良好的体育设施、充实自身的足球知识与足球技巧,校园应准备充足的体育器材,为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基础的训练条件。环境创建在科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氛围的也十分必要。对此,良好的教师队伍将对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氛围打造作用极大,因此培养小学足球教师应是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中氛围营建的关键。加强小学体育教师足球教育意识,推广科学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在小学体育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将为小学校园足球开展提供成长的有利条件,促使小学足球运动教学的科学开展。
综合而论,现阶段小学校园相应国家全民体育、终身体育视域下,针对强化足球教育的指导意见,积极督促校园建设,创造足球教育开展的条件,从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原则落实,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措施完备,教育环境打造,教育氛围营建等多方面考量,正逐步建设校园体育教育环境,保证足球运动工作开展的科学与实效。
参考文献:
何永红.足球运动全民开展的工作探讨[J].现代教育,2015(9):66-67.
编辑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