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暗夜行路》的禅宗思想

2016-05-14王美玲

文学教育 2016年8期

内容摘要: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中,主人公时任谦作受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努力将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然而最终让他达到宽容、调和心境,并真正宽恕自己母亲和妻子的却是禅宗思想。本文将从三个部分对谦作宽恕母亲和妻子、实现超越世俗和心灵净化的过程进行论述。

关键词:禅宗思想 超越世俗 心灵净化

一.对禅宗思想的接受

《暗夜行路》中有多处与禅宗相关的描述,其中时任谦作的哥哥信行辞职后在禅宗世界里自救这一描述不可忽视。

而实际上,谦作自身也从信行那里听到了各种各样关于禅宗的传说。在“德山托钵”这个故事中,便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点——德山在非就餐时间便拿着钵去了食堂,看到这一情景的弟子雪峰批评说“就餐铃声还没响,你拿着餐具打算去哪里?”于是,德山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谦作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它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上了年纪后,面对自己的过错,能够愉快地屈服并不是一件难事。不过,此时的谦作仍拘泥于“自我”,仍是一个十足的自我主义者。

二.对悟道境地的追求

禅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便是悟道——即无感情污染、不添加直接性反省的对现实世界的把握。无悟道便无禅道。禅和悟是一对同义语。

在《暗夜行路》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主人公谦作的行动特点。他苦于精神上的烦恼,当忍受不了时,就一定会选择逃跑——去旅行,在大自然之中彷徨。他试图通过旅行排解自己的苦闷、烦恼、妄想、执着。结果他意识到,即使一个人多么努力,也无法在精神上得到超越。于是,他开始追求一种超越般的悟道境地。

三.世俗的超越和心灵的净化

大山旅行是谦作对未来生活自由的憧憬,因此,其意义也非常巨大,它既是从世俗功利中追求解脱的表现,也是探索解脱世俗生活烦恼方法的意志表现。旅行途中的见闻给谦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进入超越功利的审美世界——与茶屋老人的偶遇

正是以“出家的心境”观察周围的世界,才会发现到以前没有注意过、没有思考过的细节。在途中偶遇的茶屋老人及老人沉浸于大自然的生活态度引起了谦作的关心和注意。「老人は山の老樹のように、或いは苔むした岩のようにこの景色の前にただそこに置かれてあるのである。そして若し何か考えているとすれば、それは木が考え岩が考える程度にしか考えていないだろう。」(第四部·十三)迄今为止,谦作一直以小说家自居,沉醉于世俗生活,无法从痛苦中自拔,而老人却宛如自然物一般,全然不关注世俗生活,也没有世俗带来的痛苦,完全享受着“静寂”的生活。此时,谦作对老人审美态度的羡慕便是他进入超越功利的审美世界的标志。

2.真正意义上的禅宗悟道体验——与阿竹的偶遇

阿竹的家人世世代代信奉宗教,作为佛教信仰者,他的生活态度、对妻子的忍耐宽容等皆是宗教式。这种宗教式的生活态度令谦作非常感动,宛如一阵清爽的凉风,席卷了谦作内心的惆怅。谦作一直烦恼于母亲和妻子的过失,而这时的他初次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而事实上,谦作的变化与他对佛教,尤其是对禅宗精神的深入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在来到大山的途中,「鳥取で求めてきた高僧伝は通俗な読み物ではあったが、恵心僧都が空也上人を訪ねての問答を読みながら彼は涙を流した。『穢土をいとい浄土を欣ぶの心切なれば、などか往生を遂げざらん。」(第四部分·十四)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心情和生活态度。

总之,在旅途中诵读的禅宗相关书籍和禅宗以外的佛教流派书籍促使了他精神上的出家。从偶遇的人们那里也探寻到了超越理性的“世俗超越和心灵净化”。通过体验不拘泥于“自我执念”——人类欲望、人类主客二次元思虑的禅宗思想,谦作得到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全新洗礼。从一定意义上讲,禅宗教会了谦作如何克服心理上的问题。

四.结论

《暗夜行路》是志贺直哉唯一一篇自传性较强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时任谦作由于悲惨的成长背景、妻子的过失、初子的夭折等不幸事件,陷于理智和感情的强烈对立之中。为了打破这种矛盾状态,净化混沌的生活和自我精神,谦作在命运的“暗夜”中摸索“去路”,而让他真正达到宽容、调和心境的便是禅宗思想。禅宗思想让他舍弃“自我执念”,宛如暗夜中开启的一扇门,将其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一致”。通过击破自我保护壳,实现了世俗的超越和心灵的净化。

参考文献

1.鈴木大拙等.『禅と精神分析』.創元社.昭和57年

2.伊藤佐枝.『「暗夜行路」と「運命」』.日本文学1999年第6期

3.陈秀敏.《论志贺直哉〈暗夜行路〉中的禅宗意识》.日本研究2006年第4期

(作者介绍:王美玲,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