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教学的美育策略
2016-05-14张淑清
张淑清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初中诗歌教学要注重审美艺术的探讨和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诗歌从过去注重诵读和理解,转变为更多的开始关注学生对诗歌审美艺术的学习,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美育是每个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贯穿在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之中,诗歌是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从古代诗歌到现代诗歌,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诗人,不管是悲愤的爱国诗歌还是凄美的爱情诗歌,无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最真实的独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了解当下的文化,感知诗人的内心。那么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诗歌的美育特点和风格,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通过美读体会诗歌中的美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直观地表达了读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学的正是我们天天讲的汉语,诗歌也是如此,虽然不同于我们的话语,但是也是反映生活,反映人内心的语句,只不过诗歌更加优美,更加委婉地展示我们的生活和内心。学习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读,通过阅读去体味,去揣摩。“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者用词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像音乐,时而低沉,时而欢快,时而婉转,时而优美,它也有轻重缓急,也会抑扬顿挫,诗歌的句子就如同音律,娓娓道来,让人有清风徐来之感。
诗歌需要人们的低吟浅唱,朗朗上口的诗词不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吗?让我们在美读中体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寂寥;体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磅礴;体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失意;揣摩李白的豪放,柳永的浪漫,陶渊明的豁达。 美读不同于朗诵,不同于背诵,不是一字一句,一板一眼的照本宣科,而是用情感来表达诗歌的意境。例如在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时候,第一节美读时,语调应该低沉委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美读时声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悲愤的心情和内心变化。第三节美读时,要有强烈的情绪转换,从喜到悲。第四节美读时,要充满期待和希望。通过美读发现诗歌的真实内涵,体会作者百转千回的情绪起伏。
二、通过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美育
诗歌是一种通过简单的语句来表达情感内心的一种文体。学习诗歌首先要掌握诗歌的表达方法和艺术手段,一般来说有意象,象征,意境等,对于初中语文诗歌而言,需要学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段,继而体会诗歌的美育。诗歌意象中的“意”是意念、意思、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心理特征,“象”是形象、实体、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意象的表达就是诗人情感和意志的表达,例如诗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把自己的悲伤流泪之情转移到了花上,把自己的伤感寄托在了鸟上,这样花和鸟就有了意象。诗歌中的意境的表达与意象还是有所不同的,意境是具体的实体。所以意境更多指诗歌的一种状态、一种效果。例如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柳”字,谐音“留”暗含“留恋、挽留”之意,一般会在送别诗中出现,折柳送别意味挽留之意;还有“鸿雁”表达了一种对归家的渴望和思念;“杜鹃”因为“杜鹃泣血”的传说,再加上它的鸣叫声被理解为不如归去,常常被流落在外的诗人用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而古诗中的“燕子”则表现了今非昔比的无奈,抒发昔盛今衰、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再如现代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是那样温婉,那样唯美,那样多情,通过柳树、夕阳、波光等意象表达了作者的依恋之情,体现了作者内心纠结的情感。现代诗和古代诗不同的地方在于,现代诗总是非常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而古代诗中作者却能直接饱含深意地将自己的情绪通过短短的几句诗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意象的表达对于作者抒发感情,借物抒怀是非常重要的,把诗歌的情感寄于某种意象上,同时赋予其他的物体以情感,这便是诗歌的美育之处,通过简单的论述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里世界和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初中语文的诗歌是充满魅力的,不管是现代诗还是古代诗,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发现诗歌的艺术美,同时学会揣摩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仔细分析每一首诗,每一首词,你就会发现诗歌的美育就在其中。 总之,提高初中生语文诗歌教学的美育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诗歌美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而且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