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玺散文两篇
2016-05-14张玺
生活不会一成不变,当遭遇“行到水穷处”,亦会有“坐看云起时”;难免有“山穷水复疑无路”,亦应信“柳暗花明又一村”。
执着固然是一种坚守,是一种耐得住寂寞的严肃人格;但当条件不断改变时,人生规划也需要不断修正、调整和变通。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懂得于执着穷途时变通的哲学。
变通不是圆滑善变,更非遇事则退的怯懦,而是一种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易经》写到,穷则变,变则通。变通正是面对困厄时的智者之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东坡的豪情万丈却由于乌台诗案使他一再遭贬。黄州、惠州、儋州,面对一次次打击,他选择了变通,“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用变通诠释生活的不幸,转而寄情于山水自然、纸墨笔砚。“文章憎命达”,他在官场的失意变通转化为诗文的辉煌。当执着于人生的某一方向无法实现时,通过不断改变设计的变通之道,同样能成就自我。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再一味消极地坚持,墨守成规,而是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乃是变通之道。
变通,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的灵活,能将阻碍变为进步,更是生活智者的明智选择。变通能使人看到绝望中的机会与希望。懂得变通之道的人,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能在困顿之中,释怀于“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辛弃疾懂变通的禅机,所以他才不似贾谊因屈去沙场、志不得扬而郁郁而逝。那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史铁生,当他残疾后发现最初的人生设计已遥不可及时,是变通让他发觉一线希望,重拾擅长的写作。当他在《命苦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可以说是变通使他希望不灭,从而使生命变得绚烂。变通能重新点燃希望,指引彷徨的人走向崭新的路。
执着往往会变成倔强固执,只知执着而不懂变通,无异于循环的圆周运动,无法前行。卡伊洛斯执着于头顶上的太阳,高飞,高飞,向天空更深处漫溯,但那用蜡做成的双翅却在太阳炙热的烘烤下融化了,最终坠入无尽的深海。一味盲目不变地向一个方向前行,必然会受到阻碍;根据情况不断修正方向,才能借风航行,事半功倍。
然而,执着也是抵达远方必需的精神素养。生而为人,我们既要有一种朴素的专注,又应有变换角度的灵活;既要有不改初心的生命姿态,又应有豁达变通的人生态度。
于山穷水尽之时看朝暾夕月,落崖惊风;于穷途末路之处畅饮山巅,共红日沉浮。懂得变通之道,方能成就真正和谐的自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古人们便已认识到,大千世界变化万千。往往能影响人们看问题的感受的,并非是事物本身,而是各人的心态与角度。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看它的态度便是它给你的温度。从消极的角度看,也许是无人递水加油的落寞、失望,殊不知,视角决定世界给你的温度,若站在最佳视角,将能拥抱最暖世界。
消极的视角,是精神上的自我封闭,隔开了外界的所有温暖。选择可以在世界中找到温暖的视角,才能获得心灵的祥和与自由。在“灵车来来往往”的纷飞战火中,伊拉克男孩卡马尔·哈希姆用相机见证了棕榈树、咖啡馆的平和温情。他选择用美的视角端详这座被仇恨、死亡所笼罩的城市,用安静祥和的视角记录这里弥足珍贵的点滴温情。他积极的视角,为所有人的心灵洞开了一扇窗,容纳着外界的温暖。视角的选择决定映射的温度,影响对世界的主观认知。
罗素曾说:“幸福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无尽思趣,而不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纠缠。”往往消极的视角是过分放大了自己,在这样的视角里,主观的喜怒被放大,而容不下他人的存在。
消极的视角,来源于偏狭的心态和过于关注自身的性格因素。“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在那个是非混淆,看不见光明的年代,食指在文革中写下这样充盈着希望的诗句。这是由于他跳出了自身的局限,弱化了自己个体的苦痛绝望,站在一个时代的视角,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角度展望将来,反思当下。正因他选择了不同于世人的视角,才带给人“相信未来”的温暖文字、温暖感受。用最佳视角看待世界,才能获得心灵的充盈和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将偏狭之心放宽,用阔大的胸怀看待世间万物,才是收获温暖的最佳视角。年轻时的史铁生也曾从狭隘的视角抱怨地坛的衰败,触到的只是生活的冰冷与无情;而他最终转换了角度,在开放的心态与宽大的视角中发现荒芜中的生机,拥抱生活散发的温暖。最佳视角,也是宽宏的视角,将胸怀放宽广,将心态放豁达。“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主观视角中,与其在苦恼中纠结,不妨把目光投向辽远的世界,才会看到世间的种种温情。
然而,最佳视角是掩饰问题,忽视丑恶吗?不然,这并不是对问题的回避。换个视角看问题,其实是用更宽广的胸怀,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这样才能看到问题的辩证性,才能从个人情绪的泥潭中抽离出来,才能形成更客观的评价,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要让内心的晴雨影响外界的天气,用最佳视角拥抱最暖世界。
张玺,武汉外国语学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