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
2016-05-14王啸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的重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如何,直接关系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需要大量合格的建设人才,更需要大量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一代又一代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客观要求。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思想的激烈交锋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了切实真正了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本研究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各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访谈,尽可能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现状。在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还参考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文献,使本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全面性。这些基础分析试图为建构大学生信仰教育新模式提供参考,进而提升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本研究的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的基本状况: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800份,回收656份,有效问卷656份,有效率82%。问卷发放选取了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层次,包括文科经管、文体艺术和理工类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了问卷的可分析性。
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为189人,占28.8%。女生为467人,占71.2%,符合我校男女生性别结构比。在调查对象的来源上,来自农村家庭学生367人,占55.9%,城市家庭学生286人,占43.9%,1人性别缺失,该组数据符合我校生源地结构比。在调查对象年级层次划分中大一学生为189人,占比28.8%,大二学生为193人,占29.4%,大三学生141人,占21.5%,大四学生为133人,占20.3%。在学生专业分类上文科经管类学生为460人,占70.1%,理工类学生94人,占14.3%,文体艺术类学生101人,占15.4%。该数据基本符合我校专业招生实际情况。在调查问卷学生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人数为35人,占5.3%。共青团员人数为593人,占90.4%。群众人数为24人,占3.7%,缺失4人,占0.6%。从该组数据可以发现,中共党员人数占比低于我校实际13%左右的学生党员结构比,主要原因是此次调研大一大二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低年级入党学生较少,进而导致该数据较低。
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针对湖北经济学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进行,共设计了25道选择题。其中涉及个人基本情况、个人信仰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状况、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等问题。
3.调查方法
第一,问卷法。本研究设计了严格的问卷调查来收集当代大学生相关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问卷法是社会调查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也是本研究使用的主要调查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而且学生本人自愿参加。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效数据。
第二,访谈法。本研究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非标准方式,利用学生熟悉的语言与该校学生进行沟通交谈,让他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以及信仰状况,以便本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大学生信仰的基本状况,以及怎样进行信仰选择。
二、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在回答“是否有明确的信仰”时,“有”的比例为31.4%,“没有”的为51.5%,“不明确”的为17.1%。在回答信仰什么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选项占47.3%,而非马克思主义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其它”选项占52.7%。在回答“是否应该有信仰”时,选择比较重要以上的占到了84%,不太重要等占到16%。
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信仰对于其自身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又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了危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信仰的缺失。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有信仰,更多的学生表现为无信仰或者不明确的信仰迷茫。理想与信仰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追求,但是实际调查结果却令人担忧。二是信仰的多元化。学生在愿意信仰的选项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到一半,而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超过一半。该数据表明,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信仰在高校受到了挑战与冲击,不再是唯一的信仰,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群体基本都是95后,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末期,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和市场经济成长的一代年轻人,正因如此,他们的信仰更容易受到以下两方面的冲击。一是互联网时代加剧了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借助互联网涌入中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冲击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的文化趋同或者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动摇,意识形态淡化。二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危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出现是社会大环境所造成的,他们成长的校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冲击到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信仰状态,并逐渐在个人群体上反映出来,尤其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够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金钱、物质的诱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坚守信仰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利益,而物质、经济或者享乐主义的回报却高得多,导致当代大学生经不起权力、金钱的诱惑,对于自己尚未成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怀疑态度,缺乏共产主义信仰。
2.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状况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虽出台了系列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理想,集中反映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程度不高。本次调查问卷的第十、十一、十二几题主要是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现状。
数据显示,只有6.3%的人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了解,93.7%的人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了解、不了解或不知道。看过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占到45.2%。没兴趣或没看的占到了54.9%。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了解的只有15.1%,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之和占到了38.6%。这说明目前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虽然有65.4%的学生表示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关系很紧密,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了解不多,掌握不深,这种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模糊认知上的信仰是不稳固的,极易受到其他理论思潮的影响。
通过以上数据和笔者的访谈可知,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前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多是一种概念与结论的记忆,考试的分数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教师没有从思想感情上将学生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来,不能为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二,娱乐性过度的社团活动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存在,客观上为价值多元化提供了氛围,但也冲淡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关注;第三,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价值标准也逐渐渗透进入大学校园,使许多大学生认为,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人才,而不在乎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落后,难以同大学生真实的思想信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水平的参差不齐等,也阻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3.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状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十三、十四和十五题旨在调查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题目分别是:你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你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态度?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统计数据显示:2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鞭策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0%的学生认为该理论虽是科学的,但是太枯燥、太深奥,难以理解,即使学习了,也有深不可测的感觉。在关于发展前景的态度上,学生选择充满信心的占28.4%,比较有信心的占39.9%,一般和不看好的占到了31.3%。学生认为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现实意义的占到53.5%,已过时、不好说和其他选项占到了46.5%。
通过对上述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学生在理论认知和认同上是存在差异的,如上数据显示,他们对于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认同度高,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比较有信心,但是也存在消极方面,部分学生也存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倾向。笔者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缺失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社会环境因素毋庸置疑的是问题形成、出现的土壤和基础,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即信仰需求不同和心态多元是主观因素,而高校部分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教育误导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缺失的主要因素。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想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既需要从外部着手,消除诸多不利影响,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还需要重视高校理论教育,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觉性的培养,增强把外因转化为内因的动力,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扎根于大学生心中。
1.净化社会环境,营造正能量的校园氛围。大学生成长环境对其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非常重要,从社会大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党和政府部门需要将共产主义理想的主导性发挥出来,对各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我国封建残余思想进行积极的抵制,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进行大力弘扬,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用科学理论去武装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塑造优秀的作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便向大学生渗透先进的、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他们的心灵进行净化,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使其深深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学校环境方面来讲,需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首先要对校园设施进行美化,将高雅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注入到校园建筑和设施中;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建立各种校园社团、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重塑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着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只有提升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教师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需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高校教师来讲,需要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熟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将这些理论积极运用起来,忠实地拥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喜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方式来宣传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性价值观念,只有让大学生对其产生了认可,他们才能自觉地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发展。在具体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是依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教材了解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想让学生深入地掌握,那么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多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通过阅读,让学生产生共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互相交流心得,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于大学生来讲不仅仅只是危机,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重新塑造,将时代意义赋予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共产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高云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探析———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思想教育评价中心一般项目(2014B06),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以湖北六所高校调研为例阶段性成果)
王啸,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在读,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