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细读文本”实现阅读教学的精致

2016-05-14杨东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阿长赏析文本

文本是教师在课堂中实现教学目的最主要的载体。语文教师常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文本的阅读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其原因是在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没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过程,以照搬硬套代替了细致品味,以泛泛理解代替了深入思考,使得学生的生成与教者的预设出现较大差距。

如果要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实现精致的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回归文本,走进文本,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本。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用“细读文本”方法实现精致的阅读教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厚,学生对文本也能读进去。读出了文本味道,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最终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首先,细读文本是思想,更是态度。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走,欣赏啊!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就要以欣赏的姿态,穿行在文本的多重话语之间,从语言出发,回到语言,提高师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激起心中莫名的感动。“细读文本”, 就是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细读的过程是对文本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是使学生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等去对教材文本进行新的创造的过程。

其次,细读文本是技术,更是艺术。卡尔维诺对“经典”做过这样的描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对于教材中精选的文本,我们千万别认为,别人已经把它读透了,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了。

细读文本技术在于解构。细读文本要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要寻找“缝隙”,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要还原生活,进行比较对照;要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第一,细读文本,就是要提炼文章的关键词。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我的读书经验》中指出,“我的读书经验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词;知其意;明其理。这就一语道出了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的精要。一般来说,小说、散文等叙事类文章,都有贯穿始终的线索,甚至有明线、暗线之分,情线、物线之别,这些线索是梳理故事情节的关键。而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则是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关键。当然,抓住这些要素阅读文本才走完一半的路程,我们还必须透过文本的字里行间提炼出揭示文章核心主题的关键词。比如阅读散文《散步》,通读全篇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家三代人初春散步的故事。再读文本,我们会发现理解文章主题的这样几个关键词:亲情、责任、和谐。教师也常常将文本主题解读为“亲情和责任”。

第二,细读文本,就是要力求点、线、面的结合。

本来,点、线、面是数学术语,是构成平面的基本元素,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点”是指引导的切入点,“线”是指解读的思维线,“面”是指教学的对话面。

阅读教学要选好切入点。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在课堂中不必按部就班逐节按序阅读,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教学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如笔者在教读《阿长与<山海经>》时,一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文中作者对阿长的称呼,既有平实的“我的保姆”,亲昵的“长妈妈”,也有无礼的“阿长”,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深入文本很难。文章的切入点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对文章的把握。

第三,细读文本,就是要把握文章的生成规律。

不少语文教师都感到,和学生品析语言、赏析修辞、解析内涵,很多时候要一再进行角度的强调、要点的突出,而效果却不尽人意,换一篇文章,还是如此。《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直以来都是公开课的宠儿,文章朗读起来有情,语言赏析起来有趣,思想探究起来有味。但很多教师在进行解读时,除了从生命的意义上作一些归结外,大多从描写紫藤萝树、花的“形”、“色”、“态”、“味”入手,品析语言,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整个过程让人感觉浮光掠影、华而不实。细究原因,问题的焦点应该在没能就文章内在的逻辑生成规律进行解读。要知道,不懂得文章的生成规律,就不会有好的解读。

杨东锋,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猜你喜欢

阿长赏析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