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深阅读之美

2016-05-14周佳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味鲁迅深度

古人云,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并不是说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但是流于表面的“浅阅读”亦是不可取的。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总结,我提出三步走策略,以期改善现状,帮助教师和学生深入感受深阅读之美。

一、从教师做起,品味深阅读之美

教师是深阅读教学的前提,因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有教师将阅读材料搞懂了、搞透了,才能设计出创造性地教学方法,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走进阅读,深度理解阅读。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们越来越强调教材只是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教师不能唯书论,而是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自主地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使阅读内容更具有代表性、专题性和创新性。第二,教师自己要能够沉下心来,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依赖参考书和标准答案。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所以教师只有自己把阅读文本理解通透了,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去阅读理解文本。第三,教师要不断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工作之余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教学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深阅读之美。

二、从教材整合抓起,领悟深阅读之美

上文提到教师要转变观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教师在深阅读教学上应该如何具体地实施呢?我觉得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主题相近或类似的文本进行整合,通过多个相近主题的文本的比较阅读,做到又精又专,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我挑选了鲁迅作为专题进行解读,我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为引,让学生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再让学生课外寻找阅读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和《拿来主义》以及他写童年的文章《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体会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民族情感。经过专题解读,学生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文章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有一位学生说到:“这几篇文章中,我最喜欢阅读的是《社戏》,尤其是他和小伙伴乘船去看戏以及吃罗汉豆那段,鲁迅先生将这两段描绘的惟妙惟肖,吃罗汉豆那段我深有同感,我小时候是住在乡下的,夏天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河里抓虾,撒点盐,自己烤着吃,后来到城里读书后,我真的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虾了。”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亦是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

文本的深度阅读就是能够实现读者、作者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外化于物,内化于心,这就是深阅读的魅力所在。

三、从文本细节之处,探寻深阅读之美

文本细读就像是徜徉在语言的旅途中,在深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从文本的关键点和细节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细致的解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设置问题,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例如,在阅读钱钟书先生的哲理性散文《论快乐》时,我首先向学生强调这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很强的随笔,要求学生细致品读,遇到喜欢的地方不妨多读几遍,在阅读的同时,要思考总结其中有关快乐的观点。在学生总结出文中有关快乐的观点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为什么:第一,快乐为什么会是一种诱惑?第二,作者为什么说快乐能把忍受变成享受?第三,作者说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的人是大哲学家,但又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是大傻子?这三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尤其是第三个,我故意解读成有智慧的人也只能用自欺使自己感到快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有的学生就提出异议,认为作者所说的自欺是一种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区别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该学生的解读十分精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其实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解读理解文本内涵,不唯上,不唯师,这才是深阅读的教学意义所在。

总之,体悟深阅读之美,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精读、专读、细读,使学生能够投入阅读之中,品味深阅读之美。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唤醒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周佳燕,教师,现居江苏常熟。

猜你喜欢

品味鲁迅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品味桂峰
深度观察
鲁迅《自嘲》句
品味四季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